《登芦峰》

时间: 2024-09-19 21:21:04

行到芦峰最上头,几回振策又还休。

因君好句撩孤兴,却恨云烟未肯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芦峰
作者:朱熹 〔宋代〕
行到芦峰最上头,
几回振策又还休。
因君好句撩孤兴,
却恨云烟未肯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我走到芦峰的顶端,几次挥动策杖却又停下来休息的情景。因为你的好句让我激起了孤独的兴致,然而却又遗憾于那云烟始终不肯散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振策:挥动策杖,古代文人常以策杖行山水,象征着对自然的探寻与思考。
  • 孤兴:孤独的兴致,指在高峰之上产生的情绪和感受。
  • 云烟:云雾和烟雾,象征着不确定和模糊的事物。

典故解析
此诗虽无特定典故,但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陶冶情操的生活理念,常有游山玩水、抒发情感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宋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和哲学家。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儒家思想与自然的和谐,作品风格清新,常常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登芦峰》是朱熹在登山游览过程中的即兴之作,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在宋代,文人常通过游山玩水来放松心情,抒发情感,反映出当时士人崇尚自然的情怀。


诗歌鉴赏

《登芦峰》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思考的情感。诗的开头以“行到芦峰最上头”引入,展现了作者在高处的所见所感,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处的“最上头”不仅是地理的高度,更是精神的高度,象征着诗人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

接下来的“几回振策又还休”则表现了诗人游历中的犹豫与思考。振策意味着努力探索,但又因某种原因无法继续,体现出一种内心的挣扎与无法前行的无奈。

“因君好句撩孤兴”一句,表达了因他人的优美诗句而引发的孤独情绪。这里的“君”或许指的是朋友或知己,朱熹在此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文学作品对内心情感的激荡。

最后一句“却恨云烟未肯收”将整首诗推向高潮,云烟象征着模糊和不确定,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感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朱熹对自然、友谊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到芦峰最上头:描绘了诗人攀登到芦峰顶端的情景,传达出一种攀登的艰辛与成就感。
  • 几回振策又还休:表达了在高峰上思考的过程,虽有想要继续探索的冲动,但又感到疲倦而停下来。
  • 因君好句撩孤兴:因朋友的美句而引发的情绪,体现了文学对心灵的触动。
  • 却恨云烟未肯收: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之间的矛盾,表达了诗人的失落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烟”比作模糊的理想,增强了诗的哲理性和意境。
  • 对仗:如“振策”与“还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朱熹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芦峰: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云烟:象征模糊与不确定,代表人生中的障碍与困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几回振策又还休”中的“振策”主要意指:
    A. 挥动杖子
    B. 休息
    C. 行走

  2. 诗中“因君好句撩孤兴”中的“君”指的是:
    A. 朋友或知己
    B. 自己
    C. 自然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望岳》——王之涣

诗词对比
杜甫的《登高》与朱熹的《登芦峰》都表现了诗人在高处的思考与感慨,但前者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而后者则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朱熹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