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坪山寄咸斋表弟》
时间: 2025-01-19 19:07: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微雨初消静宿氛,
幽花满路暗香闻。
纵横田纳弯环水,
高下山蒸散碎云。
石径村烟遥欲接,
树头人影细难分。
天然一幅清秋景,
粉本凭谁远寄居。
白话文翻译
细微的雨刚刚停歇,夜晚的雾气也消散了,
幽静的小路上满是盛开的花,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
田野纵横交错,湖水弯弯曲曲,
高山与低谷之间,云雾飘散,宛如碎片。
石径通向村庄,远处的炊烟似乎要连接起来,
树梢上的人影细小难以分辨。
这一幅天然的清秋景色,
谁能将这幅画寄给远方的朋友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微雨:细小的雨。
- 宿氛:夜间的雾气。
- 幽花:暗香浮动的花卉。
- 纵横田:田地纵横交错。
- 环水:湖水环绕。
- 蒸散:蒸腾散开。
- 碎云:云雾如碎片般飘散。
-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 村烟:村庄升起的炊烟。
- 粉本:画作的底本。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历史典故,更多地通过自然景色表达情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凤文是清代著名的诗人,生于1713年,卒于1799年。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诗人游历罗坪山时,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友人的思念,正值秋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传达出清秋的宁静与美好。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眼中的秋日美景,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开篇以“微雨初消”引入,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雨后的空气清新,湿润的土壤散发着自然的气息,暗香浮动的花卉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诗中“纵横田纳弯环水,高下山蒸散碎云”描绘了複杂的自然景观,展现出大自然的多样性与和谐美。
接下来的“石径村烟遥欲接,树头人影细难分”则将视角转向人居环境,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炊烟袅袅,似乎预示着温暖的家,树上的人影则让景象更加生动。最后一句“天然一幅清秋景,粉本凭谁远寄居”则是全诗的情感升华,诗人感慨如此美好的景色无人共赏,传达出一种孤独感,渴望与友人分享这一切。
整首诗在意境上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对友人的思念,情感真挚而深远。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展现了清代诗人的艺术风格和个人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微雨初消静宿氛:细雨刚停,夜间的雾气也开始消散,传达出清晨的宁静。
- 幽花满路暗香闻:小路上开满了花,淡淡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
- 纵横田纳弯环水:田野纵横交错,河水弯弯曲曲,描绘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景象。
- 高下山蒸散碎云:高山与低谷交错,云雾蒸腾而散,表现出自然的变化。
- 石径村烟遥欲接:小石径通向村庄,远处的炊烟似乎要连接起来,描绘了人居与自然的融合。
- 树头人影细难分:树梢上人影模糊,难以分辨,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
- 天然一幅清秋景: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日画面。
- 粉本凭谁远寄居:如此美好的景色,谁能将其寄给远方的朋友,表达了诗人的失落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比作画作,形象生动。
- 拟人:通过“暗香闻”赋予花卉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高下山蒸散碎云”,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清秋的宁静与美好,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微雨:象征宁静、清新。
- 幽花:代表美好、芬芳的生活。
- 高下山:表现自然的多样性与和谐美。
- 村烟:象征温暖的家和人情味。
- 清秋景:代表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什么?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石径村烟遥欲接”中的“欲接”意思是?
A. 要连接
B. 要分离
C. 要消失
D. 要增强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思念
C. 愤怒
D. 幸福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山中杂诗》 by 王维
诗词对比:
王凤文的《罗坪山寄咸斋表弟》与王维的《山中问答》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凤文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王维则更多地表达了隐逸的生活哲学。两者都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王凤文研究》
- 《诗词鉴赏的艺术》
- 《古典诗词的美学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