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翠岭耸云端,巉巉走复蟠。客从尘外入,僧向画中看。月上千岩碧,风生万木寒。平明惜归云,犹待一凭栏。
白话文翻译:
翠绿的山峰高耸入云端,险峻的山势蜿蜒盘旋。游客从尘世之外进入,僧人仿佛在画中观看。月光洒在千岩之上,碧绿一片,风吹过万木,带来寒意。天亮时,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云彩,还期待着再次凭栏远望。
注释:
- 翠岭:指青翠的山峰。
- 巉巉:形容山势险峻。
- 尘外:尘世之外,指超脱世俗的地方。
- 画中看:形容景色如画,美不胜收。
- 千岩碧:形容山岩在月光下呈现出碧绿色。
- 万木寒:形容风吹过树木,带来寒意。
- 平明:天亮时分。
- 归云:指云彩离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物,表达超脱世俗的情怀。这首诗描绘了云屏山寺的幽静美景,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的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同在游览云屏山寺时所作,通过描绘山寺的幽静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云屏山寺的幽静美景。首句“翠岭耸云端”即展现了山峰高耸入云的壮丽景象,而“巉巉走复蟠”则进一步以险峻的山势增添了画面的动感。后两句通过“客从尘外入,僧向画中看”表达了作者对尘世的超脱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月光下的山岩和风吹过的树木,都透露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最后两句“平明惜归云,犹待一凭栏”则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留恋和对再次观赏的期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的超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翠岭耸云端”:描绘山峰高耸入云的壮丽景象。
- “巉巉走复蟠”:形容山势险峻,蜿蜒盘旋。
- “客从尘外入”:表达作者从尘世之外进入山寺的超脱感。
- “僧向画中看”:形容山寺景色如画,美不胜收。
- “月上千岩碧”:描绘月光下的山岩呈现出碧绿色。
- “风生万木寒”:形容风吹过树木,带来寒意。
- “平明惜归云”:表达天亮时对云彩离去的依依不舍。
- “犹待一凭栏”:表达对再次观赏美景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僧向画中看”比喻山寺景色如画。
- 拟人:“风生万木寒”将风拟人化,形容风吹过树木带来寒意。
- 对仗:“月上千岩碧,风生万木寒”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尘世的超脱。通过描绘山寺的幽静美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岭:象征高耸入云的山峰。
- 巉巉:象征险峻的山势。
- 尘外:象征超脱世俗的地方。
- 画中看:象征美景如画。
- 月上千岩碧:象征月光下的山岩呈现出碧绿色。
- 风生万木寒:象征风吹过树木,带来寒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翠岭耸云端”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山峰高耸入云 B. 山峰低矮平缓 C. 山峰被云雾环绕 D. 山峰被阳光照耀
-
“僧向画中看”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夸张
-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美景的留恋 B. 对尘世的厌倦 C. 对自然的恐惧 D.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幽静美景,表达了超脱尘世的情怀。
- 杜甫的《望岳》: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文同的《宿云屏山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山中的幽静美景,但文同的诗更注重对山势的描绘,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收录了大量古代山水诗,并提供了丰富的鉴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