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和孙叔静兄弟李端叔唱和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病骨瘦欲折,霜髯籋更疏。
喜闻新国政,兼得故人书。
秉烛真如梦,倾杯不敢余。
天涯老兄弟,怀抱几时摅。
白话文翻译:
我因病骨瘦得像要折断,白胡子也因寒霜而更加稀疏。
听说新政改革的消息让我欣喜,同时也收到了老朋友的书信。
手里拿着蜡烛,觉得这一切真如梦一般;
举杯畅饮,却又不敢再多留一口。
在这天涯海角,老兄弟,你我何时才能相聚畅怀呢?
注释:
- 病骨:因病而消瘦的身体。
- 霜髯:指因寒冷而变白的胡须。
- 新国政:指当时的新政治改革。
- 秉烛:手持蜡烛,通常在夜晚。
- 倾杯:举杯饮酒。
- 天涯:指遥远的地方。
典故解析:
此诗中的“天涯”意指远离的距离,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与相聚的渴望。苏轼与孙叔静及李端叔的友谊深厚,诗中提及的“故人书”则体现了与友人之间的联系与关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也有婉约细腻,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晚年,正值国家改革之际,诗人虽身处逆境,但仍关心国家大事,并与老友保持联系,表达出一种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未来的希冀。
诗歌鉴赏:
苏轼的这首《和孙叔静兄弟李端叔唱和》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通过“病骨瘦欲折”与“霜髯籋更疏”两句,描绘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反映了岁月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这种对生死的思考,融入了对国家新政的欣喜,展现了诗人对时事的关心与对未来的期待。
“喜闻新国政,兼得故人书”则展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信任与支持。在这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老朋友的书信犹如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接下来的“秉烛真如梦,倾杯不敢余”,则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在梦幻般的情景中,虽想尽情畅饮,但又因身体欠佳而有所顾忌,这种对友谊的渴望与对身体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一句“天涯老兄弟,怀抱几时摅”,抒发了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即使身处天涯,心中的友情仍然如故。这首诗在表现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病骨瘦欲折:描写了老年人因病而消瘦的身体,表达了对衰老的感慨。
- 霜髯籋更疏:进一步渲染了衰老的状态,白胡子稀疏的形象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
- 喜闻新国政:表明对新政改革的关注和欣喜,显示了诗人的政治情怀。
- 兼得故人书:表达了与朋友之间的联系,增添了温暖的情感。
- 秉烛真如梦:手持蜡烛,夜晚的宁静让人觉得如同梦境,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逃避。
- 倾杯不敢余:尽管有饮酒的欲望,但因身体原因而有所顾虑,体现出对自己状况的无奈。
- 天涯老兄弟:强调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表明尽管相隔天涯,心中仍有挂念。
- 怀抱几时摅:感叹何时能够再次相聚,表达对友谊的渴望与思念。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用身体的虚弱与对新政的欣喜形成对比,突出诗人的内心矛盾。
- 拟人:通过“秉烛真如梦”表现出一种梦幻的感觉。
- 排比:通过对个人健康和对友谊的渴望的描写,增强诗的情感张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身衰老与病痛的描绘,表现了对友谊的珍视及对未来的期待,反映出诗人面对人生无常的淡然态度和内心深处的温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病骨:象征衰老与无力。
- 霜髯:表示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无情。
- 烛光:象征希望与温暖。
- 杯酒:代表友谊与欢乐。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深厚的情感基调,体现了对生命的反思与对友谊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新国政”主要指什么?
- A. 新的政治体制
- B. 新的经济政策
- C. 新的文化运动
-
“病骨瘦欲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难过
- C. 无所谓
-
诗中提到的“秉烛”是为了表达什么?
- A. 希望
- B. 失落
- C. 迷茫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和孙叔静兄弟李端叔唱和》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苏轼更侧重于个人的身体状态与社会变革的感受,而王维则更加关注友情的传递与自然景色的描写。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