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书事》

时间: 2025-01-04 12:00:48

一从洛邑移秦甸,三见东郊绽早梅。

莲府昼闲铃合闭,柳营春暖射堂开。

斋坛首冠惭诸将,相印兼营接上台。

何事燕公轻仗钺,却言分阃是麤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书事 寇准 〔宋代〕

一从洛邑移秦甸,三见东郊绽早梅。 莲府昼闲铃合闭,柳营春暖射堂开。 斋坛首冠惭诸将,相印兼营接上台。 何事燕公轻仗钺,却言分阃是麤才。

白话文翻译:

自从离开洛阳来到秦地,三次见到东郊的早梅绽放。 莲府白天安静,铃声合闭,柳营春天温暖,射箭的堂屋开放。 在斋坛上为首感到惭愧,相印的营地与上级相连。 为何燕公轻视持钺的将领,却说分兵是粗鲁之才。

注释:

  • 洛邑:指洛阳,古都之一。
  • 秦甸:指秦地,即今陕西一带。
  • 东郊:城东的郊外。
  • 莲府:指官署,因古代官署多植莲花而得名。
  • 铃合闭:指官署的铃声停止,表示安静。
  • 柳营:指军营,因古代军营多植柳树而得名。
  • 射堂:指练习射箭的地方。
  • 斋坛:指举行祭祀或典礼的高台。
  • 相印:指宰相的印信,代指宰相。
  • 上台:指朝廷的高级官员。
  • 燕公:指燕国的公卿,此处泛指高官。
  • 仗钺:指持钺的将领,代指武将。
  • 分阃:指分兵,即指挥军队。
  • 麤才:粗鲁之才,指不文雅或不精细的人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他历仕宋太宗、宋真宗两朝,官至宰相。寇准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政治抱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寇准在长安任职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感慨和对武将的看法。诗中通过对洛阳和长安的对比,以及对官署和军营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复杂情感和对时局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洛阳和长安的对比,以及对官署和军营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复杂情感和对时局的思考。诗中“一从洛邑移秦甸,三见东郊绽早梅”表达了作者对洛阳的怀念和对长安的适应。后句通过对官署和军营的描绘,展现了官场的安静和军营的活力。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武将的看法,认为高官不应轻视武将,而应重视他们的军事才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从洛邑移秦甸,三见东郊绽早梅”:表达了作者离开洛阳来到长安,三次见到东郊的早梅绽放,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作者的适应。
  • “莲府昼闲铃合闭,柳营春暖射堂开”:通过对官署和军营的描绘,展现了官场的安静和军营的活力。
  • “斋坛首冠惭诸将,相印兼营接上台”:表达了作者在斋坛上为首感到惭愧,相印的营地与上级相连,暗示作者的政治地位和责任感。
  • “何事燕公轻仗钺,却言分阃是麤才”:表达了对高官轻视武将的不满,认为分兵指挥是重要的军事才能,不应被轻视。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洛阳和长安的对比,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
  • 拟人:“莲府昼闲铃合闭”中的“铃合闭”赋予铃声以人的动作,增强了官署安静的氛围。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莲府昼闲铃合闭,柳营春暖射堂开”,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感慨和对武将的看法。通过对洛阳和长安的对比,以及对官署和军营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复杂情感和对时局的思考。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高官轻视武将的不满,认为分兵指挥是重要的军事才能,不应被轻视。

意象分析:

  • 早梅:象征着坚韧和希望,表达了作者对新环境的适应和对未来的期待。
  • 莲府:象征着官署的安静和秩序,展现了官场的氛围。
  • 柳营:象征着军营的活力和生机,展现了军营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洛邑”指的是哪个城市? A. 长安 B. 洛阳 C. 开封 D. 北京
  2. “莲府昼闲铃合闭”中的“铃合闭”是什么意思? A. 铃声响起 B. 铃声停止 C. 铃声响亮 D. 铃声微弱
  3. 诗中“何事燕公轻仗钺”表达了对什么的看法? A. 高官 B. 武将 C. 文官 D. 士兵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寇准的其他作品,如《江南春》、《秋日偶成》等,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诗风和情感表达。
  • 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可以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和主题。

诗词对比:

  • 寇准的《长安书事》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时局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但寇准的诗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的诗则更加注重社会现实的反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寇准的多首诗作,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诗风和创作背景。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可以了解寇准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