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范公太史僚,山立乃先达。
发挥百代史,管以六经辖。
投身转岭海,就木乃京洛。
仲子见长沙,且用慰饥渴。
白话文翻译
范公(范仲淹)和太史(太史公司马迁)都是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成就如同高山一般屹立不倒。
他们发掘了历史的丰富内涵,统领着《周易》、《尚书》等六经的思想。
我投身于岭南与海洋之间,最终抵达京都和洛阳。
在长沙见到仲子(仲尼,孔子),也算是对我饥渴的心灵的一种慰藉。
注释
- 范公:指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 太史:指司马迁,汉代历史学家,著有《史记》。
- 六经: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乐经》。
- 仲子:指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 长沙:地名,今湖南省长沙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他的诗词多表现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黄庭坚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尤其在词的创作上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晚泊长沙示秦处度》是黄庭坚在晚年游历时所作,表现了他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个人经历的反思。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与典故,反映了他对历史文化的深厚理解,以及在晚年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晚泊长沙示秦处度》以历史人物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个人处境的感慨。诗的开篇提到范仲淹与司马迁,强调了历史的深远影响,隐喻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接着,诗中提到的“六经”则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
诗的后半部分,黄庭坚以转折的方式,描绘了他在山海之间的旅行,暗示了离别与归属的主题。他在长沙见到孔子,既是对文化的认同,也是对内心孤独的抚慰。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孤独与慰藉之间,展现了丰富的层次。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体现了黄庭坚深厚的学识与敏锐的情感,给人以启发和思考的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范公太史僚:诗人以范仲淹和司马迁为例,强调历史人物的高尚与成就。
-
山立乃先达:比喻他们的伟大成就犹如高山,令人仰望。
-
发挥百代史:指这些历史人物所作的历史著作,影响了百代。
-
管以六经辖:说明他们的学识与思想统领了儒家经典。
-
投身转岭海:诗人描述自己的旅程,既有地理的移动,也有心灵的探索。
-
就木乃京洛:最终抵达京都洛阳,象征着理想的归宿。
-
仲子见长沙:提到孔子,表明与伟大思想的接触。
-
且用慰饥渴:诗人表达了对文化滋养的渴望与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人物的成就比喻为高山,增强其崇高感。
- 对仗:诗句中对称的用词和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长沙、京洛等地名象征文化与理想的归属。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引入,表达了对文化的尊重与个人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范公:象征着政治理想与历史责任。
- 太史:代表着历史的深邃与文化的积淀。
- 岭海:象征着旅途中的艰辛与探索的精神。
- 京洛:文化的中心,理想的归宿。
- 长沙:文化的交汇之地,历史的见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范公”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司马迁
- B. 范仲淹
- C. 孔子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六经”代表了__。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长沙”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 (对/错)
答案
- B. 范仲淹
- 儒家经典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杜甫《登高》与黄庭坚《晚泊长沙示秦处度》都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抒发,前者更侧重于对社会的关怀,后者则着重于文化的传承与个人理想的追求。
通过这些比较,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于相似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丰富了我们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欣赏。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
- 《黄庭坚诗词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