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粹老家隔帘听琵琶》
时间: 2025-01-01 12:40: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粹老家隔帘听琵琶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马卿劝客且无喧,请以侍儿临酒樽。
妆罢黄昏帘隔面,曲终清夜月当轩。
弦弦不乱拨来往,字字如闻人语言。
千古胡沙埋妙手,岂如桃李在中园。
白话文翻译:
马卿劝我别喧闹,请让侍女端酒来。
妆饰完毕的黄昏,帘子隔着面庞,
曲子结束在清夜,明月照在窗前。
琴弦拨动不乱,字句仿佛听见人语。
千古的胡沙埋没了能手,岂比桃李之花盛开在园中。
注释:
- 马卿:可能指诗人朋友或主人,劝告诗人安静。
- 侍儿:侍女,负责侍奉酒水。
- 妆罢:化妆完毕。
- 黄昏:傍晚的时候。
- 曲终:乐曲结束时。
- 千古胡沙:指千古以来的胡人手艺或技艺。
- 桃李:比喻优秀的人才或美好事物。
典故解析:
- “千古胡沙”指的是在历史上胡人技艺的埋没,表达了对优秀技艺的惋惜。
- “桃李在中园”常用来比喻优秀的人才在自己的领域中绽放光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黄庭坚晚年,诗人借助音乐的意象,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历史上优秀技艺的怀念。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粹老家隔帘听琵琶》以琵琶的乐声为引子,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诗中描绘了黄昏时分,妆罢的女子透过帘幕而来的琵琶声,令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优雅的氛围。诗的开头,马卿的劝告让人感受到一丝温情,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在这一刻显得尤为珍贵。
乐曲的结束与清夜的月光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诗人通过“弦弦不乱拨来往,字字如闻人语言”的描写,表现了音乐的流畅与人声的亲切。这种对音乐的感悟,不仅仅是对表面现象的描述,更是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映。
最后,诗人以“千古胡沙埋妙手,岂如桃李在中园”作结,表达了对杰出技艺的怀念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形成了对比,突显出优秀才艺在时间长河中的珍贵。这首诗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折射出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马卿劝客且无喧:马卿劝我朋友保持安静,意在营造良好的氛围。
- 请以侍儿临酒樽:请侍女来端酒,表现出一种轻松的社交场景。
- 妆罢黄昏帘隔面:描绘了一个妆容精致的女子在黄昏时分,透过帘子向外。
- 曲终清夜月当轩:乐曲结束,夜色宁静,月光洒在窗前,画面宁静美好。
- 弦弦不乱拨来往:琵琶的声响清晰有序,表现出一种音乐的和谐。
- 字字如闻人语言:乐声宛如人语,让听者产生共鸣。
- 千古胡沙埋妙手:古往今来的技艺被埋没,表达对技艺的惋惜。
- 岂如桃李在中园:比喻优秀的才艺与美好事物的存在,强调其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音乐比作人声,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
- 对仗:如“曲终清夜月当轩”与“弦弦不乱拨来往”,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排比:通过连续的描写加深了对环境的渲染。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音乐与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历史上优秀技艺的怀念。诗中深刻的情感与细腻的描写相结合,形成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启示读者珍惜眼前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琵琶:象征艺术与美的交融。
- 黄昏:象征一种温柔与思考的时刻。
- 月光:象征宁静与诗意的氛围。
- 桃李:象征优秀的人才与美好事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马卿”是指: A. 诗人的朋友
B. 侍女
C. 一种乐器
D. 诗人的名字 -
诗中“弦弦不乱拨来往”表达了什么意象? A. 乐器的和谐
B. 人生的纷扰
C. 黄昏的宁静
D. 友谊的珍贵 -
诗的最后两句主要表达了: A. 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B. 对历史的惋惜
C. 对技术的赞美
D.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描绘了夜晚的宁静,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 杜甫的《春夜喜雨》:通过雨夜的描写,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