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花游 自云栖寺归,泛舟西湖,游览竟日,倚声成歌》

时间: 2025-01-01 14:43:53

万篁径里,正翠滴篮舆,海霞初晓。

寺门渐杳。

更明湖荡桨,镜波回抱。

极目群峰,百变云容尽扫。

晚春好。

问堤柳旧栽,添种多少。

何事赢懊恼。

指绚碧亭台,俊游曾到。

谢墩自小。

叹而今剩有,冷烟衰草。

无限悲怀,且听莺啼树杪。

日西了。

尽徘徊、晚花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扫花游
自云栖寺归,泛舟西湖,游览竟日,倚声成歌
——阮恩滦

万篁径里,正翠滴篮舆,海霞初晓。
寺门渐杳。更明湖荡桨,镜波回抱。
极目群峰,百变云容尽扫。
晚春好。问堤柳旧栽,添种多少。
何事赢懊恼。指绚碧亭台,俊游曾到。
谢墩自小。叹而今剩有,冷烟衰草。
无限悲怀,且听莺啼树杪。
日西了。尽徘徊晚花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从云栖寺返回的情景,乘舟游览西湖,游玩了一整天,倾心歌唱。诗中写到在幽静的竹林小径上,翠绿的竹叶在晨光中滴落,湖面如镜,波光荡漾。远处的寺门渐渐隐去,湖面荡漾着桨声,极目远眺,群山的云彩变化无常,仿佛被一扫而空。晚春的景色美好,询问堤上的柳树是否还在,是否又种了多少新芽。心中不免有些懊恼,指着那绚丽的亭台,想起曾经的游玩。自小在谢墩旁,感叹如今只剩下冷清的烟雾和衰败的草木。心中无尽的悲伤,且听那黄莺在树梢啼鸣。太阳已经西沉,依依不舍地徘徊在晚花的水边。

注释

  • 万篁:指成片的竹子。
  • 篮舆:古代一种轻便的交通工具,通常为竹制。
  • 海霞:形容海边的霞光,晨曦初露。
  • 寺门:指云栖寺的门。
  • 极目:向远方眺望。
  • 冷烟衰草:形容景色的凋零与冷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阮恩滦,清代诗人,以抒情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风格细腻、优美。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阮恩滦游览西湖的过程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陶醉及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阮恩滦的《扫花游》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意境,展现了西湖的自然风光和诗人内心的情感。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万篁竹林、湖面波光以及群山云彩等自然景象,传达了他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过往的回忆。诗中“晚春好”一句,点明了诗人对春天的珍视,而后“问堤柳旧栽,添种多少”,不仅表现了对自然的关怀,也隐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整首诗在描绘美景的同时,融入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情感深刻而真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云栖寺归,泛舟西湖,游览竟日,倚声成歌:诗人从云栖寺归来,乘舟游览西湖,游玩了一整天,心中愉悦,情不自禁地歌唱。
  • 万篁径里,正翠滴篮舆,海霞初晓:在竹林小径中,竹叶在晨光中显得格外翠绿,晨曦中的湖面如同被霞光覆盖。
  • 寺门渐杳:寺门逐渐隐去,表示远离寺庙,走向自然。
  • 更明湖荡桨,镜波回抱:湖面荡漾着桨声,波光如镜,映照着周围的美景。
  • 极目群峰,百变云容尽扫:极目远眺群山,云彩千变万化,仿佛被一扫而空。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展现出优雅的艺术风格。比喻“镜波回抱”形象生动,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通过对美好自然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感慨,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竹林:象征着清幽与宁静。
  • 湖面:代表着心境的平和与自然的和谐。
  • 群峰:象征着伟岸与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从哪个寺庙归来?

    • A. 云栖寺
    • B. 灵隐寺
    • C. 雷峰塔
    • D. 断桥残雪
  2. 诗中提到的“晚春好”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春天的珍视
    • B. 对冬天的怀念
    • C. 对秋天的期待
    • D. 对夏天的厌倦
  3. 诗中提到的“冷烟衰草”象征了什么?

    • A. 自然的繁盛
    • B. 时光的流逝与衰败
    • C. 诗人的快乐
    • D. 夏日的炎热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经典作品,描绘春江与月夜的美丽景色,主题与阮恩滦相似。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的作品,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自然景观的描绘。

诗词对比

  • 阮恩滦《扫花游》与李白《庐山谣》:两者均以自然为题材,阮恩滦更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而李白则展现豪放的个性与壮丽的山水。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阮恩滦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