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余亦栖栖者,天涯尚滞淫。每闻烟鹤唳,时作水龙吟。梗泛沟中断,材惊爨下音。名山谁不负,为尔一登临。
白话文翻译:
我也是一个流浪者,身处天涯却仍然被困在此地。每当听到烟波上白鹤的叫声,便时常想起水边的龙吟。水草浮泛于沟中断裂,柴火在灶下的声音令人惊动。名山大川有谁不曾背负,唯有为了你我才愿意一游而临。
注释:
- 栖栖:栖息、居住的样子。
- 天涯:远方或边际,常指遥远的地方。
- 滞淫:滞留于此,隐含着沉迷于享乐的意思。
- 烟鹤:指在烟雾缭绕的水面上飞翔的白鹤。
- 水龙吟:水边的龙吟声,形容声音悠扬。
- 梗泛:水草浮动,泛指水面漂浮的东西。
- 爨下音:指炊火下的声音,常用来形容家庭生活的气息。
- 名山:著名的山川。
典故解析:
“名山谁不负”:这句可以理解为古人游历名山大川,留下诗篇的传统。在古代文学中,山水常常象征着人文情怀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尚濂,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他的诗风多以咏怀山水、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抒情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作者旅途中产生的,反映了他对人生旅途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诗中蕴含的情感真挚,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沉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个人的流浪与徘徊,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名山大川的向往。开头“余亦栖栖者”直接道出诗人的自我身份,既是流浪者又是寻求归属的心灵旅人。接下来的两句通过听到烟鹤的叫声与水龙的吟唱,唤起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自然的感受与共鸣,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梗泛沟中断,材惊爨下音”则通过具体的意象描绘了自然与生活的交融,水草与柴火的声音使得诗人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温暖。最后一句“名山谁不负,为尔一登临”,表达了诗人对名山大川的向往,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也流露出一种对真情的渴望。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情的流露,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余亦栖栖者:我也像鸟儿一样栖息于此,表达了诗人的流浪感。
- 天涯尚滞淫:身在天涯,仍旧停留在这里,隐含着对现实的不满。
- 每闻烟鹤唳:每当听到白鹤的叫声,唤起了对自然的思考。
- 时作水龙吟:不禁想起水边清脆的龙吟声,象征着对生活的向往。
- 梗泛沟中断:水草漂浮于沟中,描绘了一幅自然的画面。
- 材惊爨下音:柴火下的声音,暗含生活的温情。
- 名山谁不负:大自然的名山,有谁不曾感受过?
- 为尔一登临:为了你我愿意踏上这段旅程,表达出对友人的情谊。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水龙吟”来形容声音的美妙。
- 拟人:将水草与柴火的声音赋予了情感,表现出生活的气息。
- 对仗:如“烟鹤唳”与“水龙吟”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生旅途的思考,诗人在流浪的生活中寻找归属感,感悟到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烟鹤:象征着自由与幽静的自然。
- 水龙吟:代表着优雅与自然的和谐。
- 梗:水草的意象,生动体现了自然的生机。
- 名山:象征着人类对伟大自然的崇敬与寻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栖栖者”指的是谁?
- A. 白鹤
- B. 诗人自己
- C. 山川
-
“烟鹤唳”描绘的是哪个意象?
- A. 树木
- B. 水面
- C. 白鹤
-
诗中提到的“名山”象征什么?
- A. 自然的伟大
- B. 诗人的孤独
- C. 生活的艰难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与程尚濂在描写自然时,都展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但王维的诗更注重于静谧与内心的和谐,而程尚濂则在流浪的背景下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友人的情谊。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赏析百篇》
- 《中国古代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