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功父请祠甚力,得之,简以长句》
时间: 2025-01-17 09:51: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夫不及朱师古,纳却太常少卿得潼府。
老夫不及张约斋,乞得华州仙观名云台。
金印如斗床满笏,富贵何曾膏白骨。
一世穷忙为阿谁,终日逢人皱两眉。
卖身长须仍赤脚,忍面墦问乞东郭。
添丁德曜喜欲颠,孤竹一簟真个错。
张君有他复有田,朱君归去无一钱。
老夫老矣不归去,五柳先生应笑汝。
白话文翻译
我这老头子比不上朱师古,虽然他获得了太常少卿的职位,却得到了潼府的礼遇;我也比不上张约斋,乞求得华州仙观的名声。
金印如斗,满满的都是荣华富贵,然而这些又能如何呢,终究也只是白骨。
一辈子辛苦忙碌,为的是什么呢?每天见人都愁眉苦脸。
我把自己卖了,长长的胡须还是赤脚,忍着面子去问乞讨的东郭;
添丁德曜高兴得几乎要发狂,孤竹一簟却真是错了。
张君有田地,朱君却一文不值。
我这老头子年纪大了也不想回去了,五柳先生可能会笑我。
注释
- 朱师古:指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
- 太常少卿:太常寺的官职,负责祭祀礼仪。
- 潼府:指潼关,地名。
- 张约斋:指张载,北宋理学家。
- 华州仙观:指华州的道教寺庙。
- 金印:象征权威和富贵的印章。
- 阿谁:指谁,表示困惑。
- 卖身:形容生活艰辛。
- 东郭:东郭先生,寓言中的乞讨者。
- 添丁德曜:与家中添丁有关的喜事。
- 孤竹一簟:表达无奈和悲凉。
- 五柳先生:指陶渊明,隐士,象征清高自适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晚号穷睇山房主,南宋著名诗人,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田园景物,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社会现实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杨万里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名利的淡漠,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嘲讽。诗中通过对比,展现了他与那些仕途顺利的人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与反思。诗的开头通过对比自己与朱师古、张约斋的地位差异,引入了对名利的思考。尽管他们获得了荣华富贵,但在杨万里看来,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富贵何曾膏白骨”,即使拥有金印、地位,最终也难逃一死,轮回于白骨之下。
接着,诗人用“终日逢人皱两眉”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与无奈,反映了他对现实的厌倦。接下来的“卖身长须仍赤脚”,生动地描绘了他的窘迫与无奈,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而“添丁德曜喜欲颠,孤竹一簟真个错”则表明了他对生活中繁琐的琐事的无奈,尽管添丁的喜事是值得高兴的,但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是错位的。
最后,诗人以“老夫老矣不归去,五柳先生应笑汝”作结,表达了自己心境的平和与洒脱,尽管年华已逝,也不愿追随世俗的浮华,真正体现了他对人生的超然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夫不及朱师古,纳却太常少卿得潼府:自谦于与朱师古的差距,尽管朱师古身居高位,却并不羡慕。
- 老夫不及张约斋,乞得华州仙观名云台:同样自谦,张约斋声名显赫,自己却只求名声。
- 金印如斗床满笏,富贵何曾膏白骨:金印象征权贵,但这些终究不能改变人终归一死的事实。
- 一世穷忙为阿谁,终日逢人皱两眉:对人生的疑惑与苦恼,反思一生的忙碌究竟为了谁。
- 卖身长须仍赤脚,忍面墦问乞东郭:形象地表现了生活中的艰辛与无奈。
- 添丁德曜喜欲颠,孤竹一簟真个错:生活中的喜事与烦恼的对比,表达对人生的无奈。
- 张君有他复有田,朱君归去无一钱:对比两位朋友的境遇,反映自己财富的缺乏。
- 老夫老矣不归去,五柳先生应笑汝:以陶渊明为自喻,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自己与朱师古、张约斋的境遇,突出自己的无奈与困惑。
- 比喻:如“金印如斗”,形象地展示了权贵的象征,却也隐含其无用。
- 反问:如“富贵何曾膏白骨”,引发读者对名利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名利的反思,表达了杨万里对世俗成就的淡漠与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揭示了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平和与对自我的认知。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印:象征权力与地位,然而在诗中却是无意义的空虚。
- 白骨:暗示生命的短暂与死亡的必然,揭示人生的无常。
- 赤脚:代表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真实感受。
- 五柳先生:象征隐士生活的理想,表现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朱师古”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 A. 朱熹
- B. 朱元璋
- C. 朱自华
- D. 朱温
-
诗中的“金印”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权力
- C. 地位
- D. 名声
-
诗中提到的“东郭”指的是谁?
- A. 一位乞丐
- B. 东郭先生
- C. 东郭村
- D. 一位诗人
答案
- A. 朱熹
- B. 权力
- B. 东郭先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苏轼《题西林壁》
诗词对比
- 杨万里与陶渊明:两位诗人都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杨万里更多地反映了现实的困境,而陶渊明则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实现。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传》
- 《古诗词鉴赏》
- 《杨万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