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疏竹萧萧正雨声,眼中日影又还晴。钩窗燕坐夏将半,荷叶已香湖水清。
白话文翻译:
稀疏的竹林中,雨声沙沙作响,眼前刚刚还是雨后的日影,转眼间天空又放晴了。坐在窗边,夏天已经过去了一半,湖水清澈,荷叶已经散发着香气。
注释:
- 疏竹:稀疏的竹林。
- 萧萧:形容雨声。
- 日影:太阳的影子。
- 钩窗:弯曲的窗。
- 燕坐:安坐,闲坐。
- 夏将半:夏天已经过去了一半。
- 荷叶已香:荷叶已经开始散发香气,暗示夏天已经到了荷花盛开的季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现理学思想,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自然景物的和谐统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在城南书院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夏日时光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雨后的景象,通过“疏竹萧萧正雨声”和“眼中日影又还晴”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幻莫测。诗中的“钩窗燕坐夏将半”一句,不仅描绘了诗人的闲适状态,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最后,“荷叶已香湖水清”则进一步以荷花的香气和湖水的清澈,来象征夏日的宁静与美好。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夏日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疏竹萧萧正雨声”:描绘了雨后的竹林,雨声沙沙,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 “眼中日影又还晴”:通过日影的变化,表现了天气的迅速转变,从雨到晴,自然界的变幻无常。
- “钩窗燕坐夏将半”:诗人在窗边安坐,享受着夏日的宁静,同时也暗示了夏天已经过去了一半。
- “荷叶已香湖水清”:以荷花的香气和湖水的清澈,来象征夏日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雨声和日影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幻莫测。
- 象征:荷叶的香气和湖水的清澈象征着夏日的宁静与美好。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夏日雨后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疏竹:象征着清新宁静的自然环境。
- 雨声:象征着自然界的变幻无常。
- 日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荷叶:象征着夏日的宁静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疏竹萧萧正雨声”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春天的竹林 B. 夏天的竹林 C. 秋天的竹林 D. 冬天的竹林
-
诗中“眼中日影又还晴”表现了什么? A. 天气的迅速转变 B. 时间的流逝 C. 自然的宁静 D. 自然的美丽
-
诗中“荷叶已香湖水清”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生机 B. 夏天的宁静 C. 秋天的丰收 D. 冬天的寒冷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张栻的《题城南书院三十四咏》与朱熹的《观书有感》: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收录了宋代众多诗人的作品,包括张栻的诗作。
- 《张栻诗集》:专门收录了张栻的诗作,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