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 从玉田本题岳馀山鸿庆闹红一舸图》
时间: 2025-01-01 13:04: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疏雨湿蝉衣,绕池塘数里藕花开遍。双桨破烟痕,垂杨底略有嫩风勾绾。篷窗试启,冷香如梦浮清浅。借得沧浪容一枕,卧听棹歌声远。最怜那日西湖,记招蝶盟鸥段家桥畔。凉约美人寻,花阴动秋在湘裙罗扇。轻盈易别,采芳空寄瑶琴怨。输与鸳鸯三十六,长是水云闲散。
白话文翻译
细雨湿润了蝉的衣裳,池塘周围数里藕花盛开。双桨划破了烟雾的痕迹,垂杨树下微风轻拂。帐篷窗稍稍开启,冷香如梦般浮动在清水之上。我借着沧浪的波光,枕着水面,听远处的船歌声。最让我怜惜的是那一天在西湖,记得在段家桥畔与蝶儿的约定。凉意中约定美人相寻,花影摇动,秋意在湘裙和罗扇之间。轻轻松松就别离了,采撷芳香却空留瑶琴的怨恨。输给鸳鸯的三十六个日子,终究是水云间的悠闲。
注释
- 疏雨:稀疏的细雨。
- 蝉衣:蝉的外衣,指湿润的天气。
- 藕花:指莲藕的花,象征着夏日的美好。
- 双桨:划船用的桨。
- 烟痕:水面上的烟雾痕迹。
- 垂杨:垂柳,柔和的风景。
- 冷香:清新的香气。
- 沧浪:指水波,象征着悠远的意境。
- 棹歌:船上的歌声。
- 招蝶盟:与蝴蝶的约定,寓意美好的情感。
- 湘裙:湘江地区的裙子,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 瑶琴怨:瑶琴的怨恨,象征离别之情。
- 鸳鸯:象征情侣,三十六个日子表现两人相伴的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燮清(1713-1775),字希白,号雪窗,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江南水乡的风光,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南浦》创作于清代的一个夏日,黄燮清在江南游历时,感受到细雨、藕花、垂柳等自然景物所带来的情感触动,借此表达对美好景色的欣赏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南浦》是一首描绘夏日江南水乡美景的诗作,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细腻。开篇以“疏雨湿蝉衣”引入,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氛围,紧接着“绕池塘数里藕花开遍”描绘了盛夏的繁华,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美丽。诗中双桨划破烟痕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水乡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中间部分“篷窗试启,冷香如梦浮清浅”,通过梦幻般的冷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迷惘。最后的“轻盈易别,采芳空寄瑶琴怨”则流露出对离别的惆怅,爱意未尽,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景致中,融入了细腻深情的情感,形成了一种悠远而恬淡的意境,充分展现了黄燮清的艺术才华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疏雨湿蝉衣:细雨轻轻落下,湿润了蝉的衣裳,营造出一种清凉的气息。
- 绕池塘数里藕花开遍:在池塘周围,藕花盛开,展现出夏天的生机。
- 双桨破烟痕:划船的桨划过水面,打破了水面的宁静。
- 垂杨底略有嫩风勾绾:柳树垂下,微风轻拂,显得柔和而温馨。
- 篷窗试启,冷香如梦浮清浅:帐篷窗户微微开启,清香如梦般飘散在空气中。
- 借得沧浪容一枕:借着水波的涟漪,枕着水面,感受宁静。
- 卧听棹歌声远:躺着听远处传来的船歌,带来一种悠远的情感。
- 最怜那日西湖:回忆起那一天在西湖的美好时光。
- 记招蝶盟鸥段家桥畔:记得在段家桥畔与蝴蝶的约定,象征着美好的情感。
- 凉约美人寻:与美人相约,期待重逢。
- 花阴动秋在湘裙罗扇:花影摇动,秋意在美人的裙摆和扇子之间。
- 轻盈易别,采芳空寄瑶琴怨:轻易的别离,留恋芳香,空留琴声中的怨恨。
- 输与鸳鸯三十六:三十六个日子,象征着与爱人相伴的时光。
- 长是水云闲散:最终却是随水漂流,悠闲而散漫。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冷香如梦”,将香气与梦境相联系,增添了诗意的浪漫。
- 拟人:如“花阴动秋”,赋予花阴以情感,使自然景物更具灵性。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江南的自然美景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夏日风光的热爱,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离别的惆怅,表达了深厚的情感与哲思。
意象分析
- 疏雨:象征清新与宁静,营造出诗的氛围。
- 藕花: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美好时光。
- 双桨:象征着生活的节奏与游历的乐趣。
- 篷窗: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梦幻。
- 棹歌:象征着悠远的情感与回忆。
- 鸳鸯:象征爱情与美好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疏雨”是指什么? A. 稠密的雨
B. 细小的雨
C. 雪 -
“借得沧浪容一枕”中的“沧浪”指的是什么? A. 风
B. 水波
C. 山 -
诗中“轻盈易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期待
B. 伤感
C. 欢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南浦》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描绘了江南的水乡景色,前者更注重对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后者则强调自然景色的壮丽与悠远。两首诗在情感基调和意象的使用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黄燮清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古典文学中的自然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