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冷黄昏,声声啼断春无信。
泪痕红印。界破桃花晕。
惹得深闺,幽怨愁芳讯。
眉尖嫩。怎禁春尽。
锁住千般恨。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黄昏,杜鹃的叫声接连不断,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无情。脸上的泪痕如红色的印记,桃花的色彩也因愁苦而暗淡。深闺中的我,因这声声啼鸣而产生幽怨的愁苦,眉尖如柳,怎能承受这春天的结束?心中千般的恨意被锁住,无法释放。
注释:
- 月冷:指夜晚的寒冷,暗示情绪的冷淡和孤寂。
- 声声啼断春无信:杜鹃的叫声一声声响起,似乎在宣告春天已经不再可信。
- 泪痕红印:泪水留下的痕迹,红色的印记象征着情感的伤痛。
- 界破桃花晕:桃花的色彩因为愁苦而变得暗淡,暗示了美好事物的破灭。
- 幽怨愁芳讯:深闺之中,因杜鹃啼鸣而引起的幽怨和愁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茜是清代的一位女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达女性的情感与内心世界。她的诗歌风格细腻,情感真挚,常常通过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春末夏初之际,正值春天的结束。杜鹃的啼鸣被视为春天逝去的象征,诗人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惆怅与无奈。
诗歌鉴赏:
《南浦月 闻杜鹃》是一首充满感伤情绪的古诗,诗人在黄昏的冷月下,听到杜鹃的啼鸣,感受到春天的逝去。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愁苦。诗的开头“月冷黄昏”便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月光的冷淡与黄昏的昏暗相互映衬,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接着,通过“声声啼断春无信”的意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失望与无奈,杜鹃的叫声如同催命符,提醒着诗人春天已经结束,带来了无尽的愁苦。
“泪痕红印”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因失去春天而流下的泪水,红印象征着伤心的印记。接下来的“界破桃花晕”,则通过桃花的凋零来映射诗人的内心世界,桃花的美丽与春天的消逝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诗人对过去的怀念愈加深刻。
整首诗的情感在“锁住千般恨”这一句中达到高潮,诗人内心的愤懑与无奈被牢牢锁住,无处发泄,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与情感中所承受的压抑与孤独。诗人的情感深邃而真实,读来令人心痛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冷黄昏:设置了诗的背景,营造出一种寂寥的氛围。
- 声声啼断春无信:杜鹃的啼鸣象征春天的结束,强调失落感。
- 泪痕红印:描绘诗人的伤痛,泪水留下的印记。
- 界破桃花晕:桃花的凋谢象征着美好的逝去。
- 惹得深闺,幽怨愁芳讯:深闺中的愁苦因外界的声音而加重。
- 眉尖嫩:暗示诗人的清纯与脆弱。
- 怎禁春尽:感叹无法承受春天的结束。
- 锁住千般恨:表达内心情感的无处发泄与压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杜鹃的叫声比作春天逝去的象征。
- 拟人:杜鹃的叫声被赋予了情感,似乎在诉说故事。
- 对仗:整首诗行间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春天逝去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愁苦,展现了女性在面对情感和社会压迫时的无奈与痛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孤寂与清冷。
- 杜鹃:传递春天逝去的信号,常与悲伤相连。
- 桃花:象征美好与青春,但也因凋谢而引发愁苦。
- 泪痕:情感的表现,带有强烈的个体体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鹃的叫声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春天的来临
B. 春天的结束
C. 夏天的到来 -
“泪痕红印”指的是: A. 伤心的印记
B. 美丽的花瓣
C. 月光的反射 -
诗中提到的“深闺”最能代表: A. 华夏大地
B. 女性的内心世界
C. 春天的景象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唐婉的《钗头凤·世情薄》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女性对春天与爱情的感怀,但风格更为婉约细腻。
- 唐婉的《钗头凤·世情薄》则透出更为直接的悲痛与无奈,情感更加激烈。这两首作品与陆茜的《南浦月 闻杜鹃》共同探讨了女性在爱情与时光流逝中的感受,但各自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深度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女诗人集》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