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二时歌 其五
日南午,大地元来没寸土。
天上天下独为尊,耀目连睛无可睹。
石巩痴,逢马祖,自己如空谁射弩。
三平了道劈开胸,不拄箭锋徒自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正午时分的景象,太阳高悬,整个大地似乎没有一寸土地可供栖息。天上和地上只有这一位太阳光芒万丈,耀眼得让人无法直视。石巩愚钝,遇见了马祖,内心却空无一物,谁又能为他发射那虚无的弩箭?三平(即三种境界)已经将道路劈开,心灵却无依无靠,只能在箭锋下孤独地受苦。
注释
- 日南午:指太阳正高,正午时分。
- 大地元来没寸土:大地上似乎没有一寸土地可供立足,形容无处可去。
- 耀目连睛无可睹:光芒四射,令人目眩神迷,无法直视。
- 石巩:指石巩和尚,是唐代著名的禅宗大师。
- 马祖:指马祖道一,唐代禅宗大师。
- 三平:指三种境界,可能是指禅宗中的三种境地或状态。
- 箭锋:比喻困扰自己的困难或痛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印肃,宋代僧人,禅宗诗人,常以禅理为题材创作,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宇宙的思考,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较为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诗中对禅宗思想的融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关注与接受。
诗歌鉴赏
这首《十二时歌 其五》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展现出禅宗的哲思。诗中以正午的阳光为背景,将自然与内心的状态相结合,通过对光线的描绘,象征了人心的迷惑与困扰。正午的太阳,光芒四射,令人无法直视,正如人生中的种种困惑与痛苦,使人不能清晰地看待事物的本质。
诗中提到的“石巩”与“马祖”,两位禅宗大师的名字,象征着追求智慧和觉悟的艰辛。石巩的“痴”以及马祖的智慧形成对比,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真理和内心宁静时所经历的迷茫与困惑。诗的最后两句引导读者思考,尽管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三平),但如果没有内心的支撑和方向,依然会在痛苦中挣扎。
全诗语言简练而意象深刻,体现了禅宗思想的空灵与深邃。它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命运和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日南午,大地元来没寸土。”:描绘正午的太阳,暗指世界的空旷和孤独。
- “天上天下独为尊,耀目连睛无可睹。”:太阳是唯一的尊者,光芒让人无法直视,象征真理的难以接近。
- “石巩痴,逢马祖,自己如空谁射弩。”:石巩的愚钝与马祖的智慧形成鲜明对比,表达追求真理的困境。
- “三平了道劈开胸,不拄箭锋徒自苦。”:即使达到某种境界,内心的空虚和苦痛仍然存在。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太阳比作生命的真理,光芒象征智慧。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探讨了人们在追求真理和智慧过程中的困惑与空虚,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日:象征光明、真理和智慧。
- 大地:代表生命的基础与归属感。
- 箭锋:象征人生中的痛苦与困扰。
- 石巩与马祖:代表不同的智慧境界,反映人们追求真理的不同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石巩”指的是哪位大师? A. 唐玄宗
B. 石巩和尚
C. 马祖道一 -
诗的主题主要探讨了什么? A. 自然景象
B. 追求真理的困惑
C. 人生的欢乐 -
“三平”在诗中代表什么? A. 三种不同的情感
B. 三种境界
C. 三个朋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山中问答》 - 王维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释印肃的《十二时歌 其五》更侧重于内心的哲学思考,而李白则更强调对自然美的欣赏。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禅宗文化研究》
- 《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