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
时间: 2025-01-08 03:57: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二时》
作者:陆求可 〔清代〕
朔风初改玄冥节,
天气寒凝牛斗。
好宴乐豳风朋酒,
万宝告成时候。
田畯筑场,
农师纳稼,上下欢为寿。
食黍彘其味宜咸,
天上虹藏,
闭塞渐交子丑。
驾铁骊雉沉为蜃,
麋角解于林薮。
荐庙尝鱼,
休教冰盛,
冻断渔郎笱。
合乐师大吹,
缀恩不弃白叟。
屈指来黄钟大吕,
岁暮尽堪消受。
半夜阳生,
天心来复,
至日看长久。
坐待嘉平过,
渡江又多梅柳。
白话文翻译
在北风初改的时节,
天气寒冷凝聚着星斗。
好宴乐在豳风中朋酒相聚,
万物丰盈正是庆祝的时刻。
农夫在田间筑起场地,
农师在田间播种,上下欢庆寿辰。
吃黍米和猪肉,味道宜人,
天空中的彩虹隐蔽,
渐渐地交替着十二时辰。
驾着铁铠的骏马沉如蜃,
麋鹿的角在林中解脱。
祭庙尝鱼,不要让冰盛,
冻坏了渔夫的渔网。
乐师们齐心合奏,
恩惠不遗忘白头苍苍的老人。
屈指算来黄钟大吕,
岁末将尽,正好享受。
半夜阳光再生,
天意复苏,
迎接日头的光明。
坐等嘉平年过去,
渡江时梅柳又多。
注释
- 朔风:指新月时的风,象征冬季的开始。
- 玄冥节:指冬至,象征阴气最盛的时节。
- 豳风:古代诗歌中的一种风,象征淳朴的民间乐曲。
- 黍彘:黍米和猪肉,象征丰盛的饮食。
- 黄钟大吕:古代乐器,表示乐曲的高亢。
- 嘉平:指和谐平安的年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求可,清代诗人,字士杰,号求可,生平不详,主要以诗歌为主,风格多样,常常采用传统的格律诗形式,富有生活气息和民俗文化的内涵。
创作背景: 《十二时》写于清代,正值农耕社会,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节气和农业生产的重视,表达了对丰收和生活幸福的向往,体现了农民的辛勤与庆祝的喜悦。
诗歌鉴赏
《十二时》是一首描写节气变更、四季更替以及农事活动的诗作。陆求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们在特定时间节点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在诗的开头,朔风和寒冷的天气让人感受到冬季的来临,紧接着,诗人通过宴乐、丰收等场景描绘出一种热烈的节庆氛围,表现出农民在辛勤劳作之后的喜悦心情。
整首诗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黍彘”、“铁骊雉”、“麋角”等,生动展现了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和谐共生。诗中提到的“荐庙尝鱼”和“不教冰盛”,则体现了人们对祭祀与生活的重视,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此外,诗的结尾部分“坐待嘉平过,渡江又多梅柳”,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表现出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朔风初改玄冥节:开篇提到北风和冬至,暗示时节的变化。
- 天气寒凝牛斗:寒冷的天气下,星斗显得更加清晰。
- 好宴乐豳风朋酒:描绘人们在节庆中聚会饮酒的欢乐场面。
- 万宝告成时候:丰收的季节,万物成熟。
- 田畯筑场,农师纳稼:农人和农师共同忙碌,象征着勤劳的精神。
- 食黍彘其味宜咸:美食的描写,强调丰收的喜悦。
- 天上虹藏,闭塞渐交子丑:自然景象的变化与时间的推移。
- 驾铁骊雉沉为蜃:对美好动物的描绘,暗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 荐庙尝鱼,休教冰盛:祭祀文化的体现,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
- 合乐师大吹,缀恩不弃白叟:音乐与人情的结合,传达出和谐的社会风气。
- 屈指来黄钟大吕,岁暮尽堪消受:岁末的感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半夜阳生,天心来复:自然的循环与更新,象征着希望。
- 坐待嘉平过,渡江又多梅柳:对未来的期待与美好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驾铁骊雉沉为蜃”,通过比喻丰富了诗的意象。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自然景象被赋予人性,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体现了农耕文化中的喜悦与希望,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朔风:象征着寒冷与冬季的开始。
- 牛斗:代表星辰,暗示时间的流逝。
- 豳风:象征着欢庆与热闹的气氛。
- 黍彘:象征丰收的美食,体现生活的富足。
- 梅柳: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十二时》主要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变化?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
诗中提到的“黍彘”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饮食
C. 动物
D. 节气 -
“坐待嘉平过”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现在的无奈
D. 对困难的逃避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
- 《静夜思》 by 李白
- 《早发白帝城》 by 李白
诗词对比: 陆求可的《十二时》与孟浩然的《春晓》在主题上都有对自然的描绘和对生活的热爱,但陆求可更侧重于农耕文化和节气的变化,而孟浩然则更多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两首诗在用词和意象上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