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挂帆初月出,风起大孤塘。遥夜来湖口,江天寒淼茫。石潭流激激,岩树郁苍苍。千载元丰士,风流何可忘。
白话文翻译:
船帆在初升的月光下展开,风从大孤塘吹来。长夜中来到湖口,江面和天空寒冷而广阔。石潭中的水流湍急,岩石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千年前的元丰士人,他们的风采怎能被遗忘。
注释:
- 挂帆:展开船帆。
- 初月:初升的月亮。
- 大孤塘: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地点。
- 遥夜:长夜。
- 湖口:地名,位于江西省,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
- 寒淼茫:形容江面和天空寒冷而广阔。
- 石潭:石头形成的潭水。
- 激激:水流湍急的样子。
- 郁苍苍: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 元丰士:指元丰年间的士人,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1078-1085)。
- 风流:指士人的风采和才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鼐(1731-1815),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姬传,号惜抱轩,安徽桐城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石钟山》是他在旅途中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自然美的赞叹。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姚鼐在旅途中经过湖口时所作,通过对石钟山周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自然美的赞叹。诗中提到的“元丰士”可能指的是宋代元丰年间的士人,他们的风采和才华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诗人夜航至湖口的景象。首两句“挂帆初月出,风起大孤塘”,通过“挂帆”和“初月”两个动作,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充满期待的画面。接下来的“遥夜来湖口,江天寒淼茫”,则通过“遥夜”和“寒淼茫”两个词语,传达了夜晚的寂静和江面的广阔。后两句“石潭流激激,岩树郁苍苍”,通过对“石潭”和“岩树”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生机和力量。最后两句“千载元丰士,风流何可忘”,则是对历史人物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士人风采的敬仰和追忆。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挂帆初月出”:诗人展开船帆,初升的月亮照亮了航程,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期待的氛围。
- “风起大孤塘”:风从大孤塘吹来,为航行增添了动力,同时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
- “遥夜来湖口”:长夜中抵达湖口,夜晚的寂静和湖口的神秘感交织在一起。
- “江天寒淼茫”:江面和天空寒冷而广阔,形容了江面的壮阔和夜晚的寒冷。
- “石潭流激激”:石潭中的水流湍急,展现了自然的活力和力量。
- “岩树郁苍苍”:岩石上的树木茂盛,形容了自然的生机和美丽。
- “千载元丰士”:指的是宋代元丰年间的士人,他们的风采和才华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风流何可忘”: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士人风采的敬仰和追忆,强调了他们的风采是不可遗忘的。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挂帆初月出”中的“挂帆”,赋予了月亮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句的生动性。
- 对仗:如“石潭流激激,岩树郁苍苍”中的“激激”和“苍苍”,形成了音韵和意义上的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对过去士人风采的敬仰。诗中展现了自然的生机和力量,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意象分析:
- “挂帆”:象征着航行的开始和期待。
- “初月”: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 “大孤塘”:象征着旅途的艰辛和未知。
- “遥夜”:象征着寂静和神秘。
- “寒淼茫”:象征着江面的壮阔和夜晚的寒冷。
- “石潭”:象征着自然的活力和力量。
- “岩树”:象征着自然的生机和美丽。
- “元丰士”:象征着历史的风采和才华。
- “风流”:象征着士人的风采和才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大孤塘”是指什么? A. 地名 B. 人名 C. 植物名 答案:A
-
“千载元丰士”中的“元丰”是指哪个朝代的年号?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答案:B
-
诗中的“风流何可忘”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自然美景 B. 历史人物 C. 旅途艰辛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石钟山记》:苏轼的这篇游记同样以石钟山为背景,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感悟。
诗词对比:
- 姚鼐的《石钟山》与苏轼的《石钟山记》:两者都以石钟山为背景,但姚鼐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怀念,而苏轼的游记则更注重对山水的感悟和对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姚鼐诗集》
- 《宋史》
- 《苏轼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