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传 碧云寺》

时间: 2025-01-04 09:46:06

乔木。

疏竹。

古亭偏。

亭下春流细泉。

方花古础甃石圆。

涓涓。

山厨远近穿。

小榼三升携浊酒。

杯泛后。

上马仍回首。

柳丝浓。

碧云重。

连峰。

星星闻暝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乔木。疏竹。古亭偏。亭下春流细泉。方花古础甃石圆。涓涓。山厨远近穿。小榼三升携浊酒。杯泛后。上马仍回首。柳丝浓。碧云重。连峰。星星闻暝钟。

白话文翻译:

在青翠的乔木和稀疏的竹林之间,古老的亭子偏偏屹立。亭子下,春天的小溪涓涓细流。古老的石础上方,花儿盛开,石头圆润光滑。溪水细流,蜿蜒穿过远近的山厨。小酒壶里装着三升浊酒,酒杯漂浮在水面上。骑上马后,我不禁回首,看到那浓密的柳丝和重重的碧云。连绵的山峰在星星点点的灯光下,听到了夜晚的钟声。

注释:

  • 乔木:高大的树木。
  • 疏竹:稀疏的竹子,形容竹林的稀疏程度。
  • 古亭:古老的亭子,常用于游览或休息。
  • 细泉:细小的泉水,形容泉水流淌的细腻。
  • 甃石:铺路用的石头,古代建筑中常用来做基础。
  • 涓涓:形容水流细小而柔和的样子。
  • 小榼:小酒壶,古代人常用的容器。
  • 浊酒:不清澈的酒,可能是指普通的酒。
  • 柳丝浓:柳树的枝条浓密,形容春天的生机。
  • 碧云重:碧蓝的天空中云层厚重,给人一种压迫感。
  • 星星闻暝钟:夜晚星星闪烁,听得见远处的钟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岸登,清代诗人,字子青,号白云,生于江南。沈岸登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河传 碧云寺》作于沈岸登游历之际,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此诗创作时,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开头部分以“乔木”“疏竹”“古亭”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展现出诗人所处环境的幽静与自然的和谐。接着,细腻的泉水流淌声与古老的石础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时间的沉淀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小榼三升携浊酒”这一句,将个人的生活元素融入自然景观中,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在自然的环抱中,诗人与大自然形成了共鸣,体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最后,诗人通过“星星闻暝钟”,引入了夜晚的宁静与思考,既有对生活的感慨,也有对生命无常的哲思。

全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丰富,通过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感悟,给读者带来一种恬淡而深邃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乔木。疏竹。古亭偏。:描绘环境,营造出一种自然幽静的氛围。
  • 亭下春流细泉。:细致地描写泉水,流动的水声让人感到宁静。
  • 方花古础甃石圆。:自然与历史结合,展现出古老的美。
  • 涓涓。山厨远近穿。:水流蜿蜒,隐喻生活的曲折。
  • 小榼三升携浊酒。:生活的简单与质朴。
  • 杯泛后。上马仍回首。:骑马离去,却又不忍心回首。
  • 柳丝浓。碧云重。:象征生机和沉重的思考。
  • 连峰。星星闻暝钟。:夜晚的寂静与时间的流逝,带来哲理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柳丝浓”,将柳树的枝条比作浓密的情感。
  • 拟人:如“星星闻暝钟”,将星星赋予了听的能力,增强了意境。
  • 对仗:整首诗在字数和结构上均有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人生感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人生短暂的哲学思考,展现了清代诗人的人文关怀与自然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乔木:象征生命的顽强与生机。
  • 疏竹:代表清雅与孤傲,体现诗人的性格。
  • 古亭:时间的象征,传承与记忆。
  • 细泉:生命的细腻与柔和。
  • 浊酒:生活的平凡与真实。
  • 柳丝:春天的象征,生机与希望。
  • 碧云:天空的广阔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乔木”和“疏竹”分别指什么? A. 乔木是高大的树木,疏竹是稀疏的竹子。
    B. 乔木是小树,疏竹是长竹。
    C. 乔木是花,疏竹是草。
    答案:A

  2. 诗中提到的“小榼”是什么? A. 小酒壶
    B. 小船
    C. 小山
    答案:A

  3. 诗人骑马后的情绪如何? A. 兴奋
    B. 不舍
    C. 忧伤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沈岸登的《河传 碧云寺》更注重细腻的描绘与生活的哲思,而王维则更注重整体意境的营造和心境的表达。两者在自然景观的描绘上虽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却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沈岸登研究》
  • 《沈岸登诗集》
  • 《古典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