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双峰圣僧遗像还山》
时间: 2025-01-04 06:36: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双峰圣僧遗像还山
作者: 李吕 〔宋代〕
枯林形模酷肖之,只应铎落自秦时。
定光炉韛收亲子,圆宽门风出自枝。
韬晦无因观大用,感通犹得见全提。
要知取次为霖去,便是元初利物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枯林中一座形状酷似圣僧的遗像,仿佛是自古秦时遗留下来的。定光炉的香烟缭绕,仿佛是亲子之间的牵绊,圆宽的门旁,风从树枝间吹出。隐退的境界虽难以观察到伟大的用途,但感应之中仍能领悟到全体的真谛。要知道,顺其自然便是如雨般滋润万物,这其实是最初利于万物生长的机缘。
注释:
- 枯林:枯死的树林,象征着静默和孤独。
- 铎:古代的一种乐器,象征着声音的传递。
- 定光炉:一种佛教的香炉,常用于供奉和祈祷。
- 韧:此处指收纳、包容的意思。
- 感通:指心灵感应,内心的领悟。
- 元初:指最初的状态,强调自然本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吕,生于宋代,是一位以诗歌和佛教文化闻名的诗人。他的作品融汇了禅宗思想,常常以自然景物寄托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送别一位高僧的过程中,表达了对高僧遗像的敬仰,以及对其教义的思考与感悟。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物,还渗透了佛教哲理。
诗歌鉴赏:
李吕的《送双峰圣僧遗像还山》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意蕴的诗作。诗的开头以“枯林形模酷肖之”描绘出一幅静谧而肃穆的图景,遗像在枯林中显得格外突出,传达出一种对逝者的深切怀念。接着,诗中提到“定光炉韛收亲子”,这不仅是对佛教仪式的描绘,也象征着亲情与信仰的交织。诗人在此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隐喻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接下来的几句,“韬晦无因观大用”,则引入了更深层的哲思。诗人似乎在感叹,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到伟大的意义,但通过感应与理解,仍然能够体会到生命的真谛。最后一句“便是元初利物机”,强调了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表明一切事物的本源和相互联系。
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深邃的思考与对生命的感悟,展现出李吕对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枯林形模酷肖之”:在枯死的树林中,遗像的形状酷似某种存在,暗示着自然与遗像的结合。
- “只应铎落自秦时”:铎声响起,仿佛是从秦朝传来的历史回响,表明遗像的悠久。
- “定光炉韛收亲子”:定光炉的香烟缭绕,象征着亲情与信仰的交织,传递着对逝者的怀念。
- “圆宽门风出自枝”:宽阔的门前,风从树枝间吹出,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韬晦无因观大用”:隐退的状态虽难以见到真正的用途,但感应的能力依然存在。
- “感通犹得见全提”:通过内心的感应,依然能领悟到整体的真谛。
- “要知取次为霖去”:顺应自然的变化,便如雨水滋润万物一般。
- “便是元初利物机”:强调万物的生长与联系,揭示了自然的本源。
修辞手法:
- 比喻:枯林与遗像的结合,暗示生命与死亡的同时存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遗像与自然景物相结合,象征着对逝去的追忆与哲理的探讨。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对高僧遗像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以及对自然与人类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枯林:象征死亡、沉寂与自然的轮回。
- 遗像:代表对逝者的追忆与怀念。
- 定光炉:象征佛教的信仰与仪式。
- 风:代表自然力量的流动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生命的思考
- B. 对自然的描绘
- C. 对历史的追忆
- D. 对人际关系的探讨
-
“枯林形模酷肖之”中,“酷肖”指的是什么?
- A. 相似
- B. 美丽
- C. 复杂
- D. 古老
-
诗中提到的“定光炉”主要象征什么?
- A. 自然的力量
- B.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C. 佛教的信仰与仪式
- D. 逝去的岁月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送双峰圣僧遗像还山》 vs 王之涣《登鹳雀楼》:两首诗都涉及到自然与哲理的结合,但李吕更侧重于佛教哲学和对逝者的追忆,而王之涣则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与人生短暂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详尽收录了宋代诗人的作品。
- 《古诗词鉴赏》 - 提供古诗词的解析与背景知识。
- 《李吕生平与作品研究》 - 针对李吕的详细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