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史下·司马温公
作者: 陈普 〔宋代〕
步趋坐立若山河,盛德华夷共咏歌。
议论偏颇真可怪,阿瞒高帝彧萧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人物的风采,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感慨。诗中提到的“步趋坐立若山河”,形象地说出人物的气度与庄重;“盛德华夷共咏歌”则强调了他们的德行被华夏及夷族共赞颂。接着,诗人指出在历史议论中存在偏见,“阿瞒(曹操)”与“高帝(刘邦)”的形象被曲解,显现出对历史评价的误读和对公正历史的渴望。
注释:
- 步趋坐立:行走和坐立,形容人的举止稳重。
- 盛德:伟大的德行。
- 华夷:指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
- 咏歌:歌颂。
- 议论偏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公正。
- 阿瞒:指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间的政治家、军事家。
- 高帝:指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
- 彧:指萧何,刘邦的重要谋士。
典故解析:
- 司马温公:指司马迁,他是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其作品《史记》为后世史学奠定了基础。
- 阿瞒与高帝:曹操与刘邦在历史上是两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常常因政治立场不同而产生偏颇。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普,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崇尚古典诗词,作品多涉历史与哲理。
- 创作背景:诗作于宋代,正值历史思潮活跃,诗人以史为鉴,表达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笔法上简练而精致,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诗的开篇“步趋坐立若山河”生动形象地传达出司马温公的稳重与威严,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庄严感。而“盛德华夷共咏歌”则进一步强调了历史人物的德行得到广泛的认可与赞美,加深了诗的情感厚度。接下来的“议论偏颇真可怪”则是诗人的自我反思,表现出对历史评价的不满与对真相的追求。最后提到的阿瞒与高帝,是历史上权力斗争的代表,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历史人物被误解的惋惜,反映出一种对历史公正的渴望。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更引发读者对历史评价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步趋坐立若山河:形容人物举止稳重如山河般巍峨。
- 盛德华夷共咏歌:伟大的德行被华夏与夷族共同歌颂。
- 议论偏颇真可怪:历史的论述存在偏见,实在令人感到奇怪。
- 阿瞒高帝彧萧何:指向历史中的曹操与刘邦,反映出对历史评价的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物的气度比作“山河”,形象生动。
- 对仗:“步趋坐立”与“盛德华夷”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探讨了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误解,表达了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与怀念,同时也反映出对后人评价历史的警示。
意象分析:
- 山河:象征着稳定与伟大,强调人物的气度。
- 盛德:代表着高尚的道德品质,文化与历史的传承。
- 阿瞒与高帝:代表历史中的权力斗争与复杂的道德评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步趋坐立”形容的是哪种状态? a. 轻松自在
b. 稳重庄严
c. 活泼灵动 -
“盛德华夷共咏歌”中提到的“华夷”指的是? a. 中华民族与夷族
b. 只指中华民族
c. 只指夷族 -
诗中提到的“阿瞒”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刘备
b. 曹操
c. 司马迁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表达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
- 《静夜思》 李白:借景抒情,展现历史的深情回望。
诗词对比:
- 《咏史下·司马温公》与《登高》:两者都通过历史人物或历史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前者更侧重于对历史人物的直接评价,后者则通过景物抒发对历史的深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杜甫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