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清明》

时间: 2025-01-17 10:20:49

静掩妆楼不踏青。

断肠时节是清明。

又听墙外卖饧声。

杨柳有情常怨别,桃花命薄易飘零。

依人燕子尚多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清明
作者: 曹景芝 〔清代〕

静掩妆楼不踏青。
断肠时节是清明。
又听墙外卖饧声。
杨柳有情常怨别,
桃花命薄易飘零。
依人燕子尚多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清明时节,诗人因心情忧伤而选择不出门踏青。清明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正是思念故人的时刻。诗人听见墙外有人在卖甜食,勾起了更多的哀愁。杨柳因为有情而常常怨恨离别,桃花的命运又是如此短暂,容易凋零。而燕子依然对人情怀有眷恋。


注释:

字词注释:

  • 掩妆楼:指妆饰的楼阁,这里指静静地待在楼中。
  • 断肠:形容极度悲伤,心如刀割。
  • 清明:指清明节,扫墓祭祖的日子。
  • 饧声:卖糖的声音,代表热闹的市集。
  • 有情:指杨柳因情感而多愁善感。
  • 命薄:命运短促,桃花的生存时间很短。

典故解析: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扫墓日,诗中提到的“断肠”与清明时节的思念故人密切相关。杨柳与桃花在古诗中常被用来象征离别与哀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景芝,清代诗人,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而富有情感,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然而诗人却因思念而感到心情沉重,反映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 清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诗人对清明时节的复杂感受。诗的开头“静掩妆楼不踏青”便呈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悲伤,尽管春光明媚,但因心中有愁,宁愿不去感受春日的美好。接着提到的“断肠时节是清明”,则进一步引出清明节的主题,强烈的情感冲击,令人感受到离别的痛苦。

“又听墙外卖饧声”是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但它的存在却在诗人心中激起了更深的惆怅,暗示着人们在欢声笑语中仍然有着无法抹去的伤痛。紧接着,诗人通过对杨柳和桃花的描写,赋予它们情感,使得自然景物不仅是背景,更承载了诗人的情绪。杨柳的“怨别”与桃花的“命薄”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地描绘了生命的无常与情感的脆弱。

最后的“依人燕子尚多情”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温暖,燕子虽有情,却也无法改变离别的现实。整首诗在对比与对照中,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感伤,诗意深邃,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静掩妆楼不踏青:诗人因心情沉重而不愿出门踏青,表现出一种孤独与隐蔽。
  • 断肠时节是清明:清明节的悲伤情绪与诗人的心情直接挂钩。
  • 又听墙外卖饧声:生活的喧闹与悲伤形成对比,进一步突显内心的孤独。
  • 杨柳有情常怨别:赋予杨柳以情感,象征离别的痛苦。
  • 桃花命薄易飘零: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 依人燕子尚多情:燕子虽有情,却也无力改变离别的现实,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杨柳和桃花赋予情感,表现出离别的哀伤。
  • 对仗:如“有情常怨别”和“命薄易飘零”,对比鲜明,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清明时节的背景,探讨了生命的无常与离别的痛苦,同时也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妆楼:象征着女性的柔美与内心的隐秘。
  • 杨柳:常被视为离别的象征,寓意思念与伤感。
  • 桃花: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丽的脆弱。
  • 燕子:代表春天的来临与新的希望,同时也隐含着对人情的留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清明”代表什么节日?
    A. 端午节
    B. 中秋节
    C. 清明节
    D. 春节

  2. 诗人为何选择“静掩妆楼不踏青”?
    A. 天气不好
    B. 心情悲伤
    C. 没有朋友
    D. 忙于学习

  3. “杨柳有情常怨别”中,“有情”指的是:
    A. 杨柳的美丽
    B. 杨柳的情感
    C. 春天的到来
    D. 诗人的思念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与战争的悲痛。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孤独与对过往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浣溪沙 清明》《春望》:两首诗都在春天的背景下探讨了离别与失去,但《春望》更侧重于国家的忧虑,而《浣溪沙》则是个人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了解古典诗词的精华。
  • 《古典诗词赏析》:深入分析古诗词的技巧与情感表达。
  • 《中国古代诗歌史》:探讨古代诗歌的发展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