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蟋蟀》

时间: 2025-01-17 10:10:26

墙根篱下声凄切。

冷露深宵咽。

凄凉已是可怜秋。

还要劳伊絮絮、诉离愁。

深秋落叶深更雨。

并作愁如许。

便无离恨已销魂。

试问愁人禁得、几黄昏。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虞美人 蟋蟀
作者: 曹景芝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墙根篱下声凄切。
冷露深宵咽。
凄凉已是可怜秋。
还要劳伊絮絮诉离愁。
深秋落叶深更雨。
并作愁如许。
便无离恨已销魂。
试问愁人禁得几黄昏。

白话文翻译

墙根和篱笆下的蟋蟀声是那么凄切,
深夜的冷露让人感到窒息。
秋天已经是凄凉可怜的时节,
还要忍受蟋蟀的絮絮叨叨诉说离愁。
深秋的落叶伴随着更深的雨,
愁苦就如这般沉重。
离别的恨意早已销魂,
不禁要问,愁苦的人能忍受多少个黄昏。

注释

  • 凄切: 形容声音悲切。
  • 冷露: 指深秋夜晚的露水,冷而潮湿。
  • 絮絮: 形容细碎而连续的声音,这里指蟋蟀的鸣叫。
  • 销魂: 形容极度的忧伤,使人神魂颠倒。
  • 黄昏: 指傍晚时分,象征忧愁的时光。

典故解析

  • 蟋蟀: 在古代文化中,蟋蟀常常被用作思念与离愁的象征,尤其在秋天,蟋蟀的鸣叫更增添了孤独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景芝,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蕴含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人情的细腻描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深秋时节,蟋蟀的鸣叫引发了诗人对离别的伤感,反映了诗人对秋天的情感体验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虞美人 蟋蟀》通过蟋蟀的凄切鸣叫引入秋天的凄凉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离愁的深刻感受。诗中以“墙根篱下”的细节描绘出夜的静谧与孤独,冷露的描写则增强了环境的寒冷感,与内心的愁苦形成呼应。整首诗情感层层递进,秋天的凄凉不仅是自然的景象,更是心境的折射。诗人用蟋蟀的声音作为忧伤的载体,表达了对过往情感的追忆和对未来无望的感慨。最后,提问“试问愁人禁得几黄昏”,不仅是一种自问自答的方式,也引发读者对自己情感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一种共鸣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墙根篱下声凄切: 描述蟋蟀的声音,暗示秋天的孤寂。
  2. 冷露深宵咽: 通过冷露加强了夜晚的寒冷和压抑感。
  3. 凄凉已是可怜秋: 将秋天与凄凉直接联系,表现出对秋天的感伤。
  4. 还要劳伊絮絮诉离愁: 体现出对离别的无奈,蟋蟀的鸣叫成为愁苦的叙述者。
  5. 深秋落叶深更雨: 描绘深秋的景象,落叶和雨水加重了忧伤的气氛。
  6. 并作愁如许: 愁苦交织在景物中,难以分离。
  7. 便无离恨已销魂: 离别的恨意已使人心力交瘁,极为痛苦。
  8. 试问愁人禁得几黄昏: 反问愁苦的人能忍受多少个黄昏,渗透出无奈与绝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蟋蟀的声音比作愁苦的诉说,增强情感的共鸣。
  • 拟人: 将蟋蟀赋予情感,使其成为离愁的代言者。
  • 对仗: 诗句中情景交融,形成紧密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蟋蟀的鸣叫与秋天的景象传达了对离愁的深刻思考,表现了人对自然与内心情感的感悟。诗人在秋天的背景下,深刻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蟋蟀: 象征孤独与离愁。
  • 冷露: 代表孤独与凄凉的环境。
  • 秋天: 代表生命的衰退与无常。
  • 黄昏: 象征着情感的低谷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蟋蟀的鸣叫象征什么?
    A. 快乐 B. 离愁 C. 友谊 D. 希望

  2. “试问愁人禁得几黄昏”中的“黄昏”象征什么?
    A. 新生 B. 绝望 C. 喜悦 D. 繁荣

  3. 诗中提到的“冷露”主要是用来表现什么?
    A. 温暖 B. 难过 C. 寂寞 D. 丰富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离愁与情感的细腻。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在秋夜思念亲人,情感深邃。

诗词对比:
曹景芝的《虞美人 蟋蟀》与李煜的《虞美人·听雨》均表现了对离愁的描绘,但曹景芝更加注重自然与内心的结合,而李煜则侧重于对情感的直接表达。二者在景物描写和情感深度上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