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中?省谒二绝 其二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原文展示:
黄絁制袍白布裤,长须扶拜翁翁墓。
残骸倘未随朝露,鱼菽一年来一度。
白话文翻译:
我穿着用黄絁做的袍子,白布裤子,长须扶着我,拜祭我祖父的墓。
如果他的尸骨没有被晨露冲刷走,那么每年一度的鱼和豆类的丰收就会在这里继续。
注释:
- 黄絁:一种黄色的细布,常用来做衣物。
- 翁翁墓:指祖父的墓,"翁"是对老人的尊称。
- 残骸:尸体或遗骸的意思。
- 鱼菽:鱼和豆,指生活的物质来源,象征着丰收。
典故解析:
诗中提及的“翁翁墓”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祖先的崇敬与祭祀的习俗。用“朝露”象征时间的流逝,表达对逝去亲人的追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允吉,号宗元,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豪放,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常以自然景物寄托对社会的思考。此诗作于他对故人的怀念之际,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成作于刘克庄对故人的追思之际,反映了他对传统孝道的重视,以及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深情的祭拜场景,诗人通过对亲人墓地的拜祭,表达了对逝者的追忆和敬仰。开篇的黄袍和白裤,体现了诗人的低调与朴素,象征着对传统葬礼的尊重。长须扶拜的描写中,表现出一种虔诚的态度,仿佛他在与逝去的亲人进行无声的对话。
接下来的两句则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诗人提到“残骸倘未随朝露”,这里的“晨露”不仅是时间流逝的象征,也暗示着人生的无常,是否能在自然的洗礼中保持完整。最后一句“鱼菽一年来一度”则是一种对生命延续和丰收的寄托,隐含了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既有对逝者的怀念,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絁制袍白布裤:描绘了祭拜者的服装,表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风格,体现出对逝者的敬重。
- 长须扶拜翁翁墓:通过肢体动作描绘出一种尊敬的姿态,显示出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
- 残骸倘未随朝露: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暗示人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鱼菽一年来一度:象征着生活的丰收与延续,表达对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黄絁制袍白布裤”,上下句工整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如“朝露”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墓地的祭拜,表达了对亲情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祖先的尊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絁:象征着传统与朴素。
- 长须:代表智慧与年长者的尊严。
- 朝露:象征着时间与生命的无常。
- 鱼菽:象征生活的富饶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絁”是什么颜色的布?
- A. 红色
- B. 黄色
- C. 白色
- D. 绿色
-
诗人拜祭的是谁的墓?
- A. 朋友
- B. 祖父
- C. 祖母
- D. 父亲
-
诗中“朝露”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希望
- B. 时间的流逝
- C. 自然的美好
- D. 亲情的温暖
答案:
- B. 黄色
- B. 祖父
- B. 时间的流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题临安邸》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诗:同样表达了对故人或故土的思念,但更注重政治与个人理想的结合。
- 苏轼的诗:则多了几分豪情与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展现出不同的情感色彩。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刘克庄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