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雨 春雨》
时间: 2025-01-01 14:30: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芭蕉雨 春雨》
作者:王策 〔清代〕
昏昏天影如墨。
不分朝与暮声声滴。
烟柳万丝愁织。
腻得一带纱窗,欲明无力。
苔纹阶畔暗积。
鸠舌唤晴涩。
待何日携琴西城陌。
只一味闷恹恹,忘了今日清明,前朝寒食。
白话文翻译
在阴沉的天空下,天色如墨般昏暗,分不清是早晨还是傍晚,只有滴滴雨声不断。烟雾弥漫的柳树如同愁绪般交织着。窗前的纱窗被雨水浸润,想要透出明亮的光,却无能为力。青苔在台阶上暗暗积聚,鸠鸟的叫声唤来晴天却又显得干涩。等到何时我才能携琴漫步在西城的街道上?此时只感到无精打采,竟忘记了今天是清明节,昨天是寒食节。
注释
- 昏昏:形容天色昏暗。
- 天影如墨:比喻天气阴沉,像墨汁一样浓重。
- 烟柳:烟雾弥漫的柳树,象征愁苦和柔弱。
- 腻得:形容纱窗因雨水而湿润,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
- 苔纹阶畔:青苔在阶梯边缘生长,暗指潮湿的环境。
- 鸠舌:鸠鸟的叫声,象征着对晴天的渴望。
- 闷恹恹:形容心情压抑和无精打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策,清代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入的观察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和人情,以表现内心的感受和社会的现实。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春季,正值清明和寒食节前后,正是春雨绵绵、万物复苏的时节。诗人在此时抒发自己对春雨的感受,以及对节日的淡淡惆怅。
诗歌鉴赏
《芭蕉雨 春雨》是一首以春雨为主题的抒情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歌的开篇以“昏昏天影如墨”引入,描绘了一个阴沉的天空,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听到雨声“声声滴”,使人感受到春雨的细腻与无情。
接下来的“烟柳万丝愁织”更是将自然景象与诗人的愁绪融为一体,柳树的烟雾与愁苦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诗人的心事。纱窗的腻润感则暗示着诗人想要摆脱这种沉闷却无能为力的无奈。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显露出一丝希望,“待何日携琴西城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晴天的渴望。然而,最后一句“一味闷恹恹,忘了今日清明,前朝寒食”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时光流逝的惆怅与无奈,节日的意义在雨天的压抑中显得格外苍白。
整首诗以春雨为引子,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昏昏天影如墨:描绘了阴沉的天空,给人压抑感。
- 不分朝与暮声声滴:雨声不断,时间感模糊。
- 烟柳万丝愁织:柳树的烟雾与愁绪交织,象征内心的苦闷。
- 腻得一带纱窗,欲明无力:雨润的纱窗,想要透出光明却无法做到。
- 苔纹阶畔暗积:青苔在湿润的环境中生长,暗示潮湿和压抑。
- 鸠舌唤晴涩:鸠鸟的叫声渴望晴天,表达对美好的期待。
- 待何日携琴西城陌:期待有一天能带着琴去西城散步。
- 只一味闷恹恹,忘了今日清明,前朝寒食:表达无精打采,忘却节日的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影如墨”,将阴沉的天空比喻为墨汁,形象生动。
- 拟人:如“鸠舌唤晴涩”,赋予鸠鸟以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全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以春雨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节日的怀念,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芭蕉:象征春雨,典型的南方植物。
- 烟柳:象征柔弱与愁苦。
- 纱窗:代表了内心的封闭与期待。
- 苔纹:象征潮湿与压抑的环境。
- 琴:象征着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艺术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昏昏天影如墨”形容了什么样的天气?
A. 晴朗
B. 阴沉
C. 多云
D. 风和日丽 -
诗人希望在何时携琴到西城?
A. 冬天
B. 春天
C. 夏天
D. 秋天 -
诗中提到的“今日清明,前朝寒食”是指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春节
C. 清明节
D. 端午节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 杜甫
- 《雨霖铃·寒蝉凄切》 - 柳永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夜喜雨》同样描绘春雨的细腻与美好,但更强调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与希望,而王策的《芭蕉雨 春雨》则更倾向于表现内心的愁苦与无奈。两首诗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却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歌选》
- 《王策诗文集》
- 《古诗文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