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雨 咏秋雨》
时间: 2025-01-04 10:22: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似梦如尘淅淅,乍无还乍有何时歇。
夜永三更将绝。正值曲巷砧鸣,颓墙蛩咽。
阵阵罗衾凉彻。愁共小屏摺。
逢白雁北来和人说。说道汉寝唐陵,
今夜雨洒丹枫,尽流红血。
白话文翻译
这场雨似梦似尘,细细地洒着,时隐时现,不知何时会停。
夜已深,三更快要结束。正是那曲巷里砧板声响,
颓废的墙角虫鸣声不断。
阵阵的凉意透过被褥,愁绪与小屏风一同折叠。
遇见北来的白雁,向人们诉说着,
提到汉代的寝宫和唐代的陵墓,
今晚的雨洒落在丹枫上,仿佛流淌着红色的血。
注释
字词注释:
- 似梦如尘:形容雨的轻柔和飘洒,像梦一样不真实,像尘埃一样轻微。
- 三更:夜间的一个时段,指的是后半夜。
- 砧鸣:砧板敲打声。
- 颓墙:破旧的墙壁。
- 蛩咽:蟋蟀叫声,形容秋夜的寂静。
- 罗衾:轻薄的被褥。
- 丹枫:红色的枫树。
- 流红血:比喻枫叶的红色如同流淌的鲜血。
典故解析:
- 汉寝唐陵:指汉朝的皇宫及唐代的帝王陵墓,借以表达历史的苍凉和对往昔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6-1689),清代诗人,号青卿,扬州人。他以词作见长,尤其是在咏物、咏怀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曾任职于朝廷,后因种种原因辞官归隐,诗作中常流露出离愁别绪和对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时值中秋,秋雨绵绵,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沉思,反映出个人的孤独与愁苦。
诗歌鉴赏
《芭蕉雨 咏秋雨》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在秋雨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愁绪。开篇以“似梦如尘淅淅”描绘了细雨的轻柔,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细雨的来去无常更添了几分惆怅。接下来的“夜永三更将绝”则暗示了漫长的夜晚即将结束,夜深人静时,周围的声音更显得清晰,砧鸣和蛩咽交织出一种寂寥的氛围。
“阵阵罗衾凉彻”一语,不仅描绘了秋夜的寒意,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冷清与孤寂。愁绪与小屏风的折叠,暗示着诗人的心情如同被风吹动的屏风,摇摆不定,难以安稳。在遇到北来的白雁时,诗人用它们的“说”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联系起来,白雁的归来让人想起汉朝的宫殿和唐代的陵墓,历史的沉重感在此刻尤为突出。
最后一联“今夜雨洒丹枫,尽流红血”,将秋雨与红枫的意象结合,表现出一种悲伤的美感。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生命无常和历史更迭的深刻反思。整首诗在表面上是对秋雨的咏叹,实则蕴含着对时光、历史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似梦如尘淅淅:描绘细雨如梦似幻,轻盈细腻。
- 乍无还乍有何时歇:表达对雨水来去无常的感慨。
- 夜永三更将绝:夜晚漫长,三更快要结束,暗示时间的流逝。
- 正值曲巷砧鸣,颓墙蛩咽:描绘夜深的寂静,生活的琐碎声音更显孤独。
- 阵阵罗衾凉彻:显示秋夜的寒意,传达诗人内心的冷清。
- 愁共小屏摺:愁绪与小屏风相伴,象征内心的无奈。
- 逢白雁北来和人说:白雁的归来引发对历史的追忆。
- 说道汉寝唐陵:提到历史遗迹,增加历史厚重感。
- 今夜雨洒丹枫:雨水洒落在红枫上,增加了画面的凄美。
- 尽流红血:通过红枫暗喻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细雨比作梦境,增强诗的意境。
- 拟人:白雁“和人说”,让自然更具情感。
- 对仗:如“阵阵罗衾凉彻”和“愁共小屏摺”,增强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秋雨的感慨以及对历史的深思,展现了孤独与愁苦的情感,反映了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丹枫: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美丽。
- 白雁:传递着思乡之情与历史的回忆。
- 夜:象征着无尽的孤寂与思考的时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芭蕉雨 咏秋雨》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陈维崧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汉寝唐陵”主要象征什么? A. 自然风光
B. 历史的沉重与无常
C. 个人情感
D. 生活琐碎 -
诗中的“阵阵罗衾凉彻”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春天的温暖
B. 秋天的寒意与孤独
C. 夏天的炎热
D. 冬天的严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白居易《秋夕》
诗词对比:
- 陈维崧的《芭蕉雨 咏秋雨》与白居易的《秋夕》都表达了秋天的孤独与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历史的沉思,后者则强调个人情感的直接流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维崧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
- 《中国古代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