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月下过北海》
时间: 2025-01-08 00:44: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雕墙曲院凉风里,水上歌声起。
寻常野老不知愁,荡入月明深处采鸡头。
朝元阁上承平事,恍惚犹堪记。
一番亡国恨悠悠,红藕花残夕殿闭清秋。
白话文翻译:
在凉风习习的雕墙曲院中,水面上传来歌声。
那些普通的乡野老人却没有忧愁,
他们在明月下的深处摇荡着,去采摘水中的鸡头(即水生植物)。
在朝元阁上回想往日的太平盛世,恍惚间仍然记得。
一阵亡国之恨在心头萦绕,
红藕花已凋残,夕殿也因清秋而紧闭。
注释:
- 雕墙:雕刻精美的墙壁,表现出环境的优雅。
- 曲院:带有曲折形状的院落,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 鸡头:水生植物,常用于烹饪,象征自然的美好。
- 朝元阁:古代的建筑,常用于祭祀、宴会,代表国家的繁荣。
- 亡国恨:对失去国家的悲痛情感。
- 红藕花:荷花,象征美丽与凋零。
典故解析:
- 朝元阁:历史上是国家重要的政治、文化场所,象征着繁荣的国家。
- 亡国恨:这一主题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常常表现出诗人对国家沦陷的痛苦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圻,清代诗人,因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而受到关注。他的诗风婉约,情感细腻,常常结合个人经历与历史背景,表达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诗人通过对美景的描绘,引入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反映出时代的悲剧与无奈。
诗歌鉴赏:
《虞美人 月下过北海》是杨圻在描绘北海夜景的同时,深刻地融入了对历史的思考。开篇描绘了一个清幽的环境,凉风习习,水面上传来的歌声让人感到宁静。这里的“雕墙曲院”与“水上歌声”构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然而,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却引入了对亡国痛苦的反思。
“寻常野老不知愁”,表面上看似平静的生活,实际上却掩盖了潜在的忧伤。诗人通过对比,揭示了人们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奈和悲哀。尤其是“朝元阁上承平事,恍惚犹堪记”,让人感受到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力感。
最后两句则是情感的高潮,“一番亡国恨悠悠,红藕花残夕殿闭清秋”,将个人的哀愁与国家的悲剧交织在一起,表达出深切的历史感与无尽的遗憾,令人感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雕墙曲院凉风里:营造了一个清凉的空间,暗示着优雅与宁静。
- 水上歌声起:水面上响起的歌声,象征着生活的乐趣与自然的和谐。
- 寻常野老不知愁:平凡的生活让人们忘却烦恼,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忧愁。
- 荡入月明深处采鸡头:在月光下的活动,寓意对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 朝元阁上承平事:历史的辉煌只能在记忆中回味,表现出对过去的缅怀。
- 恍惚犹堪记:回忆是模糊的,带有一种惆怅感。
- 一番亡国恨悠悠:忧伤的情感涌现,表明诗人对国家沦亡的痛苦。
- 红藕花残夕殿闭清秋:凋零的荷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消逝,夕殿的关闭则暗示着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红藕花”比作美好事物的象征,暗示失落。
- 拟人:通过“恍惚犹堪记”赋予回忆以情感,使得情感更为丰富。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北海月下景色的描绘,结合个人的历史感受,表现出对国家沦陷的惋惜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情感层次丰富,极具感染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雕墙:象征美好与文化的积淀。
- 月光:代表宁静、清幽的夜晚,暗示思念与怀旧。
- 红藕花:象征美丽与脆弱,反映了生命的无常。
- 朝元阁:象征历史的辉煌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雕墙曲院”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环境? A. 热闹的市集
B. 清幽的庭院
C. 荒凉的山野
D. 繁华的街道 -
“亡国恨”在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B.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 对国家沦亡的悲痛
D. 对自然的热爱 -
“红藕花残”象征着什么? A. 新生
B. 美好事物的消逝
C. 生命的延续
D. 繁荣昌盛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失去的惆怅。
- 杜甫的《春望》: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与对生活的感怀。
诗词对比:
- 比较杨圻的《虞美人 月下过北海》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在意境上虽有不同,前者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感,而后者则是对离别的思念,但均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现实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析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