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其三 月下听琴,西湖作》
时间: 2025-01-14 05:06: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 其三 月下听琴,西湖作》
作者: 吕胜己 〔宋代〕
横波清剪西湖水。
黛拂吴山翠。
藕丝衫子水沈香。
坐久冰肌玉骨起微凉。
金徽泛柳听佳句。
叠叠胎仙舞。
曲终松下小磐桓。
风露泠泠直欲便骖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西湖月下,听琴的悠然情景。西湖的水波如同被清剪过般的横流,青黛的山峦上覆盖着翠绿的树木。穿着藕丝衫的女子,身上散发着水沉香,坐久了,冰冷的肌肤与玉骨开始感到一丝凉意。金色的徽饰在柳树间荡漾,听到美妙的琴音,仿佛仙女在翩翩起舞。曲子结束后,在松树下的小石凳上,微风与露珠轻轻拂过,恍如要乘着仙鸾飞去。
注释
- 横波:形容西湖水波荡漾的样子。
- 黛:指青黛色,形容山的颜色。
- 藕丝衫:用莲藕丝做成的衣服,轻薄飘逸。
- 水沈香:一种香气,形容女子身上的香味。
- 冰肌玉骨:形容女子肌肤细腻如冰,骨骼如玉般洁白。
- 金徽:金色的装饰品。
- 叠叠胎仙舞:形容优雅的舞姿,如同仙女舞蹈。
- 骖鸾:指乘坐神鸟,表示向往超凡脱俗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胜己,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他的作品多以清丽、细腻著称。其诗歌常常融入自然景物,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西湖月下,诗人借助西湖的优美景色和琴音,表达了对自然的陶醉和对人生乐趣的追求。西湖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常常象征着幽静与美好。
诗歌鉴赏
吕胜己的《虞美人 其三》是一首充满优雅与细腻情感的诗作。诗中描绘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然之美。开篇的“横波清剪西湖水”,通过形象的比喻传达出湖水的清澈与波动,给人以清新之感。接下来的“黛拂吴山翠”则通过对山色的描绘,展示了西湖周围自然景色的和谐美。
“藕丝衫子水沈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女子的形象,既展现了她的美丽,又通过“水沈香”传达出一种清雅的气质。“坐久冰肌玉骨起微凉”则表现了在这月下静谧的时光中,细腻的感受与微妙的情绪,令人感同身受。
诗中后半部分,随着金徽泛柳的描写,音乐的意象逐渐升华,带有一种梦幻色彩。“叠叠胎仙舞”则将听琴的美好与仙女的舞姿相结合,表现出乐音的美妙和超凡脱俗的感觉。最后一句“风露泠泠直欲便骖鸾”,则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超然境界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横波清剪西湖水:用“横波”形容西湖水波的清澈与流动。
- 黛拂吴山翠:描绘山的青翠与湖水的交融,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 藕丝衫子水沈香:刻画女子的优雅形象及其迷人的香气。
- 坐久冰肌玉骨起微凉: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体感的微妙变化。
- 金徽泛柳听佳句:音乐与自然的结合,令人陶醉于美妙的诗句中。
- 叠叠胎仙舞:舞姿如仙女般轻盈,展现出诗的轻快与灵动。
- 曲终松下小磐桓:曲子结束后,静谧的氛围依然萦绕。
- 风露泠泠直欲便骖鸾:表达对超脱世俗的渴望,强调诗的超然精神。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横波清剪”,将湖水比作剪裁过的美景。
- 拟人:风露“泠泠”似乎在呼唤,增添了情感的生动性。
- 对仗:如“金徽泛柳”、“叠叠胎仙舞”,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美景与琴声,表达了对自然、音乐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追求超脱与宁静的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湖水:象征着自然的清新与宁静。
- 吴山翠:代表着壮丽的自然风光。
- 藕丝衫:象征着优雅与清丽的女性形象。
- 金徽:表示高贵与美好的气质。
- 仙舞:象征着超然和恬静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横波清剪西湖水”中的“横波”指的是什么?
A. 湖水的波动
B. 山的轮廓
C. 夕阳的光辉
D. 细雨的滴落 -
“藕丝衫子水沈香”描绘的是哪个意象?
A. 自然风景
B. 女子的服饰与香气
C. 月光的柔和
D. 乐曲的优美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追求财富
B. 向往自然与超然的生活
C. 对历史的回忆
D. 描绘战争的残酷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吕胜己的《虞美人》更侧重于描绘自然景色与细腻的情感,而李白则强调了对孤独与人生哲理的思考。两者皆在月下描绘各自的情感,却有着不同的情境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