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八万四千偈後》
时间: 2025-01-01 03:32: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八万四千偈后
辛弃疾 〔宋代〕
八万四千偈后,更谁妙语披襟。
纫兰结佩有同心。唤取诗翁来饮。
镂玉裁冰著句,高山流水知音。
胸中不受一尘侵。却怕灵均独醒。
白话文翻译:
在八万四千句偈语之后,还有谁能说出如此巧妙的句子呢?
佩戴兰花、结成心意的同心结,快去请诗人来一同饮酒吧。
用玉镂刻、用冰裁成的句子,像高山流水那样能知音。
我心中毫无尘埃的侵扰,唯独害怕灵均(阮籍)会独自醒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八万四千偈:指佛教经典中的偈语,象征着智慧的无尽。
- 披襟:打开衣襟,表示心情的畅快,或与人倾诉。
- 纫兰结佩:形容佩戴兰花,寓意高洁。
- 唤取:叫来,邀请。
- 镂玉裁冰:用玉雕刻、用冰裁制,形容诗句的精致。
-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源自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 尘侵:尘埃的侵扰,形容内心的清净。
- 灵均独醒:指阮籍,表达对其孤独觉醒的担忧。
典故解析:
- 高山流水: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伯牙与钟子期的友情,寓意知音难觅。
- 灵均:指阮籍,东晋著名的诗人,因其才情而被称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词人和政治家,属南宋时期,因其家境富裕,早年接受良好教育,后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他的词风豪放,情感真挚,尤其擅长表达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晚年,反映了他对诗词创作的执着和对知音的渴求。八万四千偈象征着佛教智慧的深邃,而他在此之后依然感到孤独,体现了诗人对精神交流的渴望和对人才能的珍惜。
诗歌鉴赏:
《西江月·八万四千偈后》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词作,展示了辛弃疾对诗词创作的思考与感悟。开篇提及“八万四千偈”,显示了他对佛教智慧的尊重与思考,暗示了诗词的丰富和深邃。接着,他通过“纫兰结佩”,描绘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诗人渴望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同饮酒、吟诗,表达了其对知音的渴望。
“镂玉裁冰著句”以精致的比喻描绘了诗句的美妙,强调了艺术创作的精细与内涵。此外,“高山流水知音”更是传达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深意。最末两句则表现出辛弃疾内心的矛盾与孤独,尽管他心中无尘,但仍惧怕灵均的独醒,显示出他对孤独的恐惧与对精神共鸣的渴望。
此词不仅是对诗歌的赞美,也是对人际关系、知音难觅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位词人的深邃与思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八万四千偈后:引入佛教的哲理,表明在丰厚的文化积淀之后,仍然渴望新颖的表达。
- 更谁妙语披襟:质疑当今谁能再创佳句,表达对当下诗人的失望。
- 纫兰结佩有同心:通过兰花的美好象征,表达对志同道合的渴望。
- 唤取诗翁来饮:希望与知音共饮,强调人际间的情感交流。
- 镂玉裁冰著句:比喻诗句如玉石般珍贵,强调艺术创作的精致。
- 高山流水知音:再次提及知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
- 胸中不受一尘侵:表达内心的清净与澄澈。
- 却怕灵均独醒:流露出对孤独的恐惧,体现了内心深处的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镂玉裁冰”,形象地表达了诗句的精致。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有对称之美,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通过“八万四千”的夸大,强调了文化的深厚与博大。
主题思想: 全诗主题围绕对知音的渴求与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表现了诗人在繁华与孤独中的矛盾心态,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深刻情感和对精神共鸣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八万四千偈:佛教智慧的象征,代表着深邃的哲理。
- 兰花:象征高洁与美好。
- 玉与冰:象征诗句的精致与清凉,寓意作品的纯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八万四千偈”指的是什么?
- A. 佛教经典
- B. 道教经典
- C. 儒家经典
- D. 诗歌作品
-
“高山流水知音”中的“知音”指的是?
- A. 朋友
- B. 爱人
- C. 诗人
- D. 知道自己的人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辛弃疾更为豪放,苏轼则更为沉稳,反映出各自不同的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词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