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十五夜雨
作者: 徐灿 〔清代〕
不是人孤明月,月还负却良宵。
如何三五雨潇潇,偏滴助愁萋草。
云卷微寒入暮,一灯瘦影魂摇。
梦归宵短路迢迢,今夜梦归须早。
白话文翻译:
这不是人孤单地仰望明月,而是月亮也辜负了这美好的夜晚。
为何在这三五的日子里细雨潺潺,偏偏滴落的雨水更增添了我心中的愁苦。
云卷来微寒的气息,夜幕降临,一盏灯下我瘦弱的身影在摇曳。
梦归的路途漫长,今夜的梦归需要早早去实现。
注释:
字词注释:
- “不是人孤明月”:指的是人们在明月下常常感到孤独,这里强调并非只是孤独,更是月亮的无情。
- “三五雨潇潇”:三五这个词常指农历的月日,这里指农历十五的夜晚,潇潇指细雨。
- “萋草”:指生长茂盛的草,象征着愁苦的心情。
- “一灯瘦影”:一盏灯下的瘦弱身影,代表孤独与寂寞。
典故解析:
- “良宵”:指的是美好的夜晚,通常与团圆、快乐相关。
- “梦归”:常用于表达对故乡或爱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灿,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闻名。生平未有详细记载,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情感的深刻感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中秋佳节,正值农历十五,象征着团圆与思念。然而,作者在明月之下却感受到孤独与愁苦,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西江月 十五夜雨》是一首情感细腻的诗作,通过对月亮和雨水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在中秋佳节时的孤寂心境。开头的“不是人孤明月,月还负却良宵”直接引入诗的主题,表达了人们常在明亮的月光下感到孤独的情感,月亮本该是美好的象征,却在此时成了辜负的角色。这种意象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也引人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绘细雨声,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细雨不仅让人感到寒意,也加深了心中的愁苦。作者用“滴助愁萋草”进一步烘托出这种孤独感,萋草象征着生命的旺盛,却在此刻显得苦涩。最后,诗人通过“梦归宵短路迢迢”表达了对归家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强调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节日中的孤独与思念,虽有对美好夜晚的期盼,却被现实的雨水所淹没,给人以深刻的共鸣和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是人孤明月”:人们在明月下常感孤独,但此句强调月亮本身也无情。
- “月还负却良宵”:明月本应陪伴良宵,却成了令人失望的存在。
- “如何三五雨潇潇”: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夜晚,细雨绵绵,令人心伤。
- “偏滴助愁萋草”:雨水仿佛更添愁绪,萋草的浓密也显得愁苦。
- “云卷微寒入暮”:夜幕降临,寒气袭人,气氛愈发沉重。
- “一灯瘦影魂摇”:孤灯下的瘦影,象征着孤独与迷惘。
- “梦归宵短路迢迢”:归梦的路途漫长,表达对归属感的渴望。
- “今夜梦归须早”:告诫自己要早早追寻梦中的归宿,暗含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与人的情感相联系,增强了孤独感。
- 拟人:月亮被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云卷微寒入暮,一灯瘦影魂摇”,加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在佳节之夜,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通过对明月、细雨、寒云等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人对温暖和归属的渴望与无奈,具有普遍的情感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团圆,亦是孤独的见证者。
- 细雨:增添了愁苦与凄凉的氛围。
- 萋草:象征生命的旺盛,但在此时却显得悲凉。
- 一灯:孤独的象征,暗示着夜的寂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良宵”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元宵节
- B. 中秋节
- C. 清明节
- D. 端午节
-
诗人通过“雨潇潇”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愁苦
- C. 惊喜
- D. 无聊
-
“梦归宵短路迢迢”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 A. 财富
- B. 归属感
- C. 旅行
- D. 事业成功
答案:
- B. 中秋节
- B. 愁苦
- B. 归属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描绘了对家的思念,但情感上更为直接与明朗,而徐灿的《西江月 十五夜雨》则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体现了更深的孤独与愁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徐灿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