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宴坐岂不好,有谁强尔行。 山川不改色,儿女各为情。 岸隔霜林意,斋空夜水声。 虚传少陵叟,一室过平生。
白话文翻译:
坐在宴席上难道不好吗?是谁强迫你离开的? 山川的景色依旧,但人们各自有各自的情感。 河岸隔着霜冻的树林,斋房空荡荡的夜晚只有水声。 传说中的少陵老人,一生都在一间屋子里度过。
注释:
- 宴坐:指在宴席上坐着。
- 强尔行:强迫你离开。
- 山川不改色:山川的景色依旧不变。
- 儿女各为情:人们各自有各自的情感。
- 岸隔霜林意:河岸隔着霜冻的树林,形容隔绝。
- 斋空夜水声:斋房空荡荡的夜晚只有水声。
- 虚传少陵叟:传说中的少陵老人,指杜甫。
- 一室过平生:一生都在一间屋子里度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舜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参加宴会后,因某种原因被迫离开,感慨人生无常,情感各异,而创作的。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宴席与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情感多变的深刻感悟。首句“宴坐岂不好,有谁强尔行”直接提出疑问,暗示了离别的无奈。接着,“山川不改色,儿女各为情”用山川的恒常来对比人情的多变,增强了诗的哲理性。后两句“岸隔霜林意,斋空夜水声”则通过具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和隔绝的氛围。最后,“虚传少陵叟,一室过平生”借用杜甫的形象,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淡泊。
诗词解析:
- 宴坐岂不好,有谁强尔行:诗人提出疑问,表达了对被迫离席的不解和无奈。
- 山川不改色,儿女各为情:用山川的恒常来对比人情的多变,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 岸隔霜林意,斋空夜水声:通过具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孤寂和隔绝的氛围。
- 虚传少陵叟,一室过平生:借用杜甫的形象,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淡泊。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宴席与离别的对比,山川与儿女的对比,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 拟人:将山川赋予“不改色”的特性,使其具有人的情感。
- 借代:用“少陵叟”代指杜甫,借用其形象表达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宴席与离别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情感多变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淡泊。
意象分析:
- 宴坐:宴席上的场景,象征着欢乐和团聚。
- 山川不改色:山川的恒常,象征着自然的不变。
- 儿女各为情:人们的情感,象征着人情的多变。
- 岸隔霜林意:隔绝的意象,象征着孤寂和隔绝。
- 斋空夜水声:空荡荡的斋房和夜晚的水声,象征着孤寂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山川不改色”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山川的景色依旧不变 B. 山川的颜色改变了 C. 山川的情感改变了 答案:A
-
诗中“虚传少陵叟”指的是谁? A. 杜甫 B. 李白 C. 王维 答案:A
-
诗中“斋空夜水声”营造了什么氛围? A. 欢乐 B. 孤寂 C. 热闹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杜甫的《春望》: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诗词对比: 张舜民的《东行别矴斋》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但张舜民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个人情感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宋诗》:收录了张舜民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
- 《杜甫诗集》:收录了杜甫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杜甫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