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忍》
时间: 2025-01-01 14:13: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阳叠鼓风沙战,泼水淋漓舞胡旋。此时太息念銮舆,玉体能胜寂寞无。六宫遭乱多奔迸,不复梨园歌舞盛。著鞭傥未蹂龙庭,我瑟虽调何忍听。
白话文翻译:
在渔阳,战鼓声声,风沙中战斗激烈,水花四溅,胡旋舞动。此刻,我深深叹息,思念着皇帝的车驾,玉体是否能承受这寂寞。六宫中的妃嫔在乱世中四处逃散,梨园的歌舞不再繁华。如果我的马鞭还未踏平敌人的宫廷,我弹奏的瑟音虽美,又怎能忍心听下去。
注释:
- 渔阳:地名,古代战场。
- 叠鼓:战鼓声。
- 风沙战:形容战场上的风沙和战斗。
- 泼水淋漓:形容舞蹈动作激烈,水花四溅。
- 胡旋:胡人的舞蹈。
- 太息:深深叹息。
- 銮舆:皇帝的车驾。
- 玉体:指皇帝或贵妃的身体。
- 六宫:指皇帝的后宫。
- 奔迸:逃散。
- 梨园:指宫廷中的歌舞场所。
- 著鞭:挥动马鞭。
- 蹂龙庭:征服敌人的宫廷。
- 瑟:古代的一种弦乐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生卒年不详),字子翚,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忠诚。此诗可能创作于宋代战乱时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宋代战乱时期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战场的景象和宫廷的衰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场的激烈和宫廷的衰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诗中“渔阳叠鼓风沙战”描绘了战场的残酷,而“泼水淋漓舞胡旋”则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和平时期的繁华已不复存在。诗人通过“太息念銮舆”和“玉体能胜寂寞无”表达了对皇帝的思念和对宫廷寂寞的感慨。最后两句“著鞭傥未蹂龙庭,我瑟虽调何忍听”则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渔阳叠鼓风沙战”:描绘战场的激烈,战鼓声和风沙交织,形成紧张的战斗氛围。
- “泼水淋漓舞胡旋”:通过舞蹈的激烈动作,暗示和平时期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 “此时太息念銮舆”:诗人深深叹息,思念皇帝的车驾,表达对皇帝的关怀。
- “玉体能胜寂寞无”:关心皇帝的身体是否能承受寂寞和苦难。
- “六宫遭乱多奔迸”:描述宫廷在战乱中的逃散,暗示宫廷的衰败。
- “不复梨园歌舞盛”:梨园的歌舞不再繁华,反映了和平时期的繁华已逝。
- “著鞭傥未蹂龙庭”:表达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希望征服敌人的宫廷。
- “我瑟虽调何忍听”:诗人弹奏的瑟音虽美,但在战乱中不忍听下去,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乱的厌恶。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战场和舞蹈的对比,突出了战乱和和平的反差。
- 拟人:将“玉体”拟人化,表达对皇帝身体的关怀。
- 比喻:用“泼水淋漓”比喻舞蹈的激烈动作。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诗人通过描绘战场的激烈和宫廷的衰败,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意象分析:
- 渔阳:战场的象征,代表战争的残酷。
- 叠鼓:战鼓声,代表战斗的紧张。
- 泼水淋漓:舞蹈的激烈动作,代表和平时期的繁华。
- 銮舆:皇帝的车驾,代表皇权和国家的象征。
- 梨园:宫廷的歌舞场所,代表和平时期的繁华。
- 瑟:古代的弦乐器,代表文化和艺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渔阳叠鼓风沙战”描绘了什么场景? A. 和平时期的繁华 B. 战场的激烈 C. 宫廷的歌舞 D. 皇帝的车驾
-
诗中“泼水淋漓舞胡旋”暗示了什么? A. 战乱中的逃散 B. 和平时期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C. 皇帝的身体状况 D. 宫廷的衰败
-
诗中“太息念銮舆”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战争的厌恶 B. 对皇帝的关怀 C. 对和平的向往 D. 对战乱的同情
-
诗中“著鞭傥未蹂龙庭”表达了什么愿望? A. 对和平的向往 B. 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C. 对皇帝的思念 D. 对宫廷的关怀
答案:
- B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
- 王昌龄的《出塞》:描绘了边塞的战乱和士兵的苦难。
诗词对比:
- 刘子翚的《四不忍》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但刘子翚的诗更侧重于宫廷的衰败和皇帝的关怀,而杜甫的诗则更侧重于战乱对普通人民的影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刘子翚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杜甫诗选》:收录了杜甫的诗作,包括《春望》,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