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纪事二十首 其四》

时间: 2025-01-19 19:44:40

朝廷植党互相挻,政事纷更属纪年。

曾读上皇哀痛诏,责躬犹是禹汤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朝廷植党互相挻,政事纷更属纪年。曾读上皇哀痛诏,责躬犹是禹汤贤。

白话文翻译:

朝廷中形成了党派,彼此互相牵制,政事频繁变更,记录在历史年表中。曾经读过上皇的哀痛诏书,自我责备的态度仍然是像禹汤那样的贤明君主。

注释:

  • 植党:指朝廷中形成党派。
  • 互相挻:互相牵制、影响。
  • 纷更:频繁变更。
  • 属纪年:记录在历史年表中。
  • 上皇哀痛诏:指皇帝发布的表达哀痛和自责的诏书。
  • 责躬:自我责备。
  • 禹汤贤:指像禹和汤那样的贤明君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约1080-1140),字彦冲,号屏山,宋代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时政的关切和对民生的同情。这首诗《汴京纪事二十首 其四》创作于北宋末年,当时朝廷内部党争激烈,政局动荡,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君主的期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末年,当时朝廷内部党争激烈,政局动荡,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君主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朝廷党争和政事纷更的描述,反映了北宋末年政治的混乱和动荡。诗人用“植党互相挻”和“政事纷更属纪年”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朝廷内部的党派斗争和政事的频繁变更,表达了对这种局面的忧虑。后两句“曾读上皇哀痛诏,责躬犹是禹汤贤”,则表达了对君主的期望,希望君主能够像禹和汤那样贤明,自我责备,以改善时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刻,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生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朝廷植党互相挻:朝廷中形成了党派,彼此互相牵制、影响。
  2. 政事纷更属纪年:政事频繁变更,记录在历史年表中。
  3. 曾读上皇哀痛诏:曾经读过上皇的哀痛诏书。
  4. 责躬犹是禹汤贤:自我责备的态度仍然是像禹汤那样的贤明君主。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朝廷植党互相挻”与“政事纷更属纪年”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度。
  • 比喻:用“禹汤贤”比喻君主的贤明,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朝廷党争和政事纷更的忧虑,以及对君主贤明的期望。诗人通过描述朝廷的混乱局面,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同时希望君主能够自我责备,改善时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植党:朝廷中形成党派的形象。
  • 纷更:政事频繁变更的形象。
  • 哀痛诏:君主表达哀痛和自责的诏书的形象。
  • 禹汤贤:贤明君主的形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朝廷植党互相挻”描述的是什么现象? A. 朝廷中形成党派 B. 政事频繁变更 C. 君主的贤明 D. 历史年表的记录

  2. 诗中“责躬犹是禹汤贤”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A. 君主自我责备 B. 朝廷中形成党派 C. 政事频繁变更 D. 历史年表的记录

答案: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反映了北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 王安石《泊船瓜洲》: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改革的期望。

诗词对比:

  • 刘子翚《汴京纪事二十首 其四》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两者都反映了北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但表达的情感和角度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刘子翚的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刘子翚的生平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