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时间: 2025-01-01 16:08: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作者: 苏轼 〔宋代〕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
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
角声吹落梅花月。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气息已经渐渐消逝,芳草也开始凋零。在异乡的我,眼前的风光又恰巧迎来了清明节。小院的黄昏时分,我思念离别的那个人。在落花的地方,处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即使咫尺之间,江山却隔着楚越两地。目光所及,心灵已然消散,想必音信早已断绝。梦破五更时分,心中如刀割般难忍。角声轻轻吹响,梅花月影随之落下。
注释:
- 阑珊: 形容春天已经渐渐过去,事物衰败的样子。
- 芳草: 指春天的草木,花草芬芳。
- 清明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4月4日或5日,祭扫祖先和春游的日子。
- 落红: 指落下的花瓣,象征着美好事物的凋零。
- 啼鴂: 杜鹃鸟的叫声,常用来抒发思乡和离别的情感。
- 咫尺: 形容距离很近,实际却因江山的阻隔而无法相见。
- 音尘绝: 消息断绝,音信全无。
- 梦破: 梦醒,暗示对往事的回忆和失落。
- 角声: 乐器的声音,常与孤独的意境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以诗、词、文三绝闻名于世,尤其在词方面开创了“豪放派”的风格,与李清照并称。苏轼的作品常反映他的人生经历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创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生活困顿但心境依旧开阔。这首词表达了他对春天的感怀与离别之苦,充分展现了他在逆境中仍能保持的艺术情操。
诗歌鉴赏:
这首《蝶恋花》是苏轼在春末时节写下的一首词,充满了对失去的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追思。开头“春事阑珊芳草歇”便道出了春天的渐远,仿佛在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美好的逝去。而“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则将读者带入了苏轼身处异乡的孤独感,清明节的到来更是加重了离别的情绪。
“小院黄昏人忆别”一句,展现了一幅静谧的画面,黄昏时分的院落,回忆起与爱人或友人的离别,心中充满了惆怅。“落红处处闻啼鴂”,通过对落花与杜鹃鸣叫的描写,进一步加强了离别的悲伤。接下来的“咫尺江山分楚越”则表达了虽近在咫尺,却因地理的隔阂而无法相见的无奈。
整首词以梦的破碎为结尾,表现了心中无尽的思念与苦痛。苏轼用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将对春天的眷恋与对离别的哀伤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和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事阑珊芳草歇”:春天的气息已经淡去,芳草也随之凋零,暗示生命的流逝。
-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身在异乡,眼前的风景又恰逢清明,清明节的气息更加触动思乡之情。
- “小院黄昏人忆别”:黄昏时分,小院的宁静让人更加思念离别的人。
- “落红处处闻啼鴂”:落花满地,杜鹃的鸣叫声不断,象征着思念与悲伤。
- “咫尺江山分楚越”:即使相隔不远,江山的阻隔使得心灵的距离却是遥远的。
-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目光所及,心灵的痛苦宛如销蚀,想必音信早已断绝。
- “梦破五更心欲折”:梦醒时分,心中如刀割般难忍,表达失落的情感。
- “角声吹落梅花月”:乐声响起,梅花和月影随之落下,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美丽的意境。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如“咫尺江山分楚越”形成了音韵的对称。
- 意象: 通过“落红”、“啼鴂”、“梅花月”等意象,传达出离别、思念的情感。
- 拟人: “角声吹落梅花月”,使得声音似乎具有了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春天消逝和离别的深切感受,折射出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眷恋。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真挚,展现了苏轼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哀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事: 象征着生命与活力,然而又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 芳草: 代表着春天的美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凋零。
- 落红: 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与无常。
- 啼鴂: 杜鹃的鸣叫,常与思乡和离别的情感相联系。
- 江山: 代表着地理的隔阂与心灵的距离。
- 角声: 增加了孤独感,带出一种悠远的情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白居易 -
“春事阑珊芳草歇”中的“阑珊”意指: A. 繁茂
B. 渐渐消逝
C. 充满生机
D. 迷离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节
B. 端午节
C. 清明节
D. 春节 -
“咫尺江山分楚越”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亲近
B. 离别的无奈
C. 欢乐
D. 和谐
答案:
- C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同样表达了对失去的思念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但李清照的词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苏轼的词则在情感与意境上更为广阔、深邃。两者的风格与情感表达各有特色,但都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宋词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