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
家山忘了脚腾腾,试作巴谈却解譍。
不为游人问乡里,岂知身是锦城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天圣年间的两位僧人都是蜀地人,彼此都没有见面,留下了两首绝句。我的家乡已经忘记了脚步的踪迹,试着去巴山谈论,却又无法理解。不为游人询问家乡,岂知我自己是锦城的僧人。
注释
- 天圣:指宋仁宗的年号,时间在公元1023年至1031年。
- 蜀人:指四川地区的人。
- 家山:指故乡的山。
- 腾腾:形容轻快的样子。
- 巴谈:指巴山一带的谈论或风土人情。
- 锦城:指成都,因其繁华和美丽而得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苏轼才华横溢,作品涵盖诗、词、文、赋等多种形式,风格洒脱、豪放。其诗歌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天圣年间,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身世的思考。苏轼在此诗中,通过对两位蜀僧的描述,表达了他对身在锦城的孤独感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思念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开头的“天圣二僧皆蜀人”点明了主题,揭示出两位僧人之间的渊源和相似之处。接下来的“家山忘了脚腾腾”则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模糊记忆,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试作巴谈却解譍”一句则表达出诗人试图通过交谈来回忆故乡的情景,然而却因距离和时间的隔阂而感到无能为力。这种无奈的情绪在“不为游人问乡里”中得以进一步深化,表明诗人不再被外界的询问所牵动,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显得愈加强烈。
最后一句“岂知身是锦城僧”点出诗人对自身身份的反思,尽管身处繁华的锦城,心中却依然惦记着故乡的点滴,表现出一种对归属感的渴望。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抒情,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细腻而真挚,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圣二僧皆蜀人:介绍两位僧人,说明他们都是来自蜀地,暗示着共同的根源。
- 不见,留二绝:表明两位僧人虽然未曾相见,但却留下了作品,体现出文化的传承。
- 家山忘了脚腾腾:表达对故乡的依稀记忆,"忘了脚"暗示对家乡的距离感。
- 试作巴谈却解譍:尝试通过交流来理解家乡的情景,然而却感到无奈。
- 不为游人问乡里:表明诗人对外界的漠然,反映出一种内心的孤独。
- 岂知身是锦城僧:自我反思,意识到自己身处锦城而心系故乡。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蜀地与锦城的对比,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挣扎。
- 隐喻:将“家山”和“锦城”作为情感的载体,寓意深远。
- 反问:使用反问的方式加强情感的表达,增强了诗的语气。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反思,表现出一种对归属感的渴望以及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家山:象征故乡,代表着温暖和归属感。
- 锦城:象征繁华与美好,但却是孤独的象征。
- 蜀人:代表着传统与文化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的“天圣”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年号?
- A. 唐朝
- B. 宋朝
- C. 明朝
- D. 清朝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锦城”指的是__。
-
判断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漠然态度。 (对/错)
答案
- B. 宋朝
- 成都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vs《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侧重于直接的情感抒发,而苏轼的诗则通过对比和反思呈现出更深层次的内心挣扎。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文鉴赏辞典》
以上内容为对《天圣二僧皆蜀人,不见,留二绝》的全面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