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山五咏 障日峰(其状类峨眉,但小耳。)》

时间: 2025-01-17 09:32:01

长安自不远,蜀客苦思归。

莫教名障日,唤作小峨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卢山五咏 障日峰(其状类峨眉,但小耳。)

长安自不远,蜀客苦思归。莫教名障日,唤作小峨眉。

白话文翻译:

长安离这里并不远,但身为蜀地的游客,我心中却苦苦思念着归去的路。不要把这座山叫做“障日”,应该称它为“小峨眉”。

注释: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今陕西西安,是文化和政治中心。
  • 蜀客:来自蜀地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障日:意为挡住太阳,指这座山的雄伟和壮观。
  • 峨眉:指峨眉山,位于四川,与这座山的形态相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表达了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卢山五咏》是苏轼在卢山游览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此时苏轼身处南方,怀念北方的生活,作品流露出浓厚的乡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卢山障日峰的景象,通过与峨眉山的对比,强调了障日峰的独特之处。诗人起初提到长安与蜀地的距离,呈现出一种游子的心境,仿佛在提醒自己与故乡的联系。诗中“蜀客苦思归”表达了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传递出一种孤独的情感。

接着,诗人对障日峰的称呼提出疑问,反映出他对山名的思考。他希望这座山被称为“小峨眉”,不仅是因为它的形态相似,更是因为他在其中看到了对峨眉山的情感寄托。这种命名的愿望,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整首诗在情感上有着深厚的层次,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夹杂了对故乡的思念,令人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哲理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安自不远:诗人指出长安并不遥远,暗示着对故乡的关注。
  2. 蜀客苦思归:作为蜀地的游客,内心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
  3. 莫教名障日:希望不要把这座山称为“障日”。
  4. 唤作小峨眉:更愿意将这座山称为“小峨眉”,显示出对自然形态的欣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障日峰比作“小峨眉”,通过形象的比喻增强了意象的鲜明性。
  • 对仗:全诗运用对仗,使得语言更加对称和谐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在游览中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同时也寄托了希望与美好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着繁华与故乡。
  • 蜀客:代表游子心中的归属感。
  • 障日峰:自然的雄伟与人情的思念交织,构成了诗的核心意象。
  • 小峨眉:对美的向往与认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希望将障日峰称为什么? A. 大峨眉
    B. 小峨眉
    C. 障日
    D. 远山

  2. 诗中的“蜀客”指的是谁? A. 南京人
    B. 长安人
    C. 四川人
    D. 游子

  3. “长安自不远”中“长安”指的是哪个城市?
    A. 北京
    B. 西安
    C. 成都
    D. 洛阳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游子的孤独与思乡情感。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自然描绘表现人生的哲理。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较,两首诗都描绘了庐山的壮丽,但苏轼更注重内心情感的流露,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和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