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宋廷评请序经解》

时间: 2025-01-04 08:53:30

未曾相识已相怜,香火灵山亦有缘。

训释虽工君尚少,不应急务世人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曾相识已相怜,
香火灵山亦有缘。
训释虽工君尚少,
不应急务世人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未曾相识的情况下,已经对对方产生了怜惜之情,仿佛是灵山上的香火也有一种缘分。即使对方的训释技艺虽然精湛,但仍然年轻,不能急于让世人去传播。

注释

字词注释:

  • 未曾相识:指尚未见面或不熟悉。
  • 相怜:互相怜惜、同情。
  • 香火:指香火的供奉,常用来比喻宗教的信仰和缘分。
  • 灵山:指神圣的山,通常指佛教中的圣地。
  • 训释:讲解和阐释。
  • 君尚少:指你年轻,尚且年轻。
  • 急务:急于的事情。

典故解析: “香火灵山”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和关系,尤其是在宗教信仰的背景下,暗示着一种无法言说但又深厚的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晚号穷睹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政治上推行新法,试图进行社会改革,经济和文化上也有深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与宋廷评之间的交流,反映了他对学术交流的重视和对年轻人的关怀。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酬宋廷评请序经解》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诗作。诗中表现了作者对未曾相识者的怜惜,体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联结。诗的前两句通过“相识”和“相怜”的对比,表达了即使未曾相识,心中仍然能够生出一种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产生仿佛是由“香火灵山”的缘分所促成,显示出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则给予读者进一步的思考,虽然对方的学识和技艺已经非常精湛,但仍然显得年轻,似乎在提醒我们不应急于传播这些知识。这里反映了王安石对学术传承的严谨态度,他认为知识的传播应当循序渐进,而不是急于求成。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重要,王安石的这种情感与理智的结合,使得整首诗既富有情感,也充满了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曾相识已相怜:表达了即使未曾见面,心中也对对方产生了怜惜之情。
  • 香火灵山亦有缘:通过比喻,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不可思议而又神秘的。
  • 训释虽工君尚少:虽然对方在学术上已经颇有成就,但仍显得年轻,暗示要继续成长。
  • 不应急务世人传:强调传播知识应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香火灵山”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增加了诗的意象。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知识传播的应有态度,不应急于求成,而是要珍惜缘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火:象征着信仰和缘分,具有宗教和文化的深刻内涵。
  • 灵山:表示神圣,象征着高尚的追求和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香火灵山”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缘分
    C. 权力
    D. 名誉

  2. 作者认为知识传播应当怎样进行? A. 急于传播
    B. 随便传播
    C. 循序渐进
    D. 只传给少数人

  3. “未曾相识已相怜”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无所谓
    B. 互相厌恶
    C. 互相尊重
    D. 互相怜惜

答案:

  1. B
  2. C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这首诗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都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但王安石更多的是强调对知识和学问的尊重,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情感和孤独的思考。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代文学概述》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