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行
作者: 王安石
出写清浅景,归穿苍翠阴。
平头均楚制,长耳嗣吴吟。
暮岭已佳色,寒泉仍好音。
谁同此真意,倦鸟亦幽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山行中的景色,前半部分写出清澈的山水和苍翠的树林,后半部分则表现了山中的美丽和宁静。山的轮廓清晰,耳边传来古老的吟唱。傍晚时分,山岭已显现出迷人的色彩,寒冷的泉水依旧发出悦耳的声音。谁能理解这份真切的情感呢?即使是倦鸟也在幽静中寻找栖息之所。
注释:
- 出写:写出,描绘。
- 清浅:清澈而不深,形容水的透明和优美。
- 苍翠阴:指山林的翠绿和阴凉。
- 平头均楚制:形容山的轮廓平整,显得端正。
- 长耳:指长耳的动物,可能指某种鸟类。
- 嗣吴吟:可能是指吴地的歌声,表达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
- 佳色:美丽的色彩。
- 寒泉:清冷的泉水。
- 真意:真实的情感。
- 倦鸟:疲倦的鸟,象征寻找归宿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晚号榭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主张变法,提倡经济改革和文化发展,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的抒情诗。他的诗歌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
王安石在仕途上经历了风雨,诗作《山行》反映了他在山水之间的宁静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山行的场景让他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诗歌鉴赏:
《山行》是一首典型的写景抒情诗,王安石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自然的山林之中。诗的开头描绘了山水的清澈和幽静,展现了自然的美丽景象。接着,诗人通过对山的描写,体现了山的壮丽与和谐。他用“平头均楚制”形容山的轮廓,给人一种稳重和优雅的感觉,似乎在暗示一种理想的境界。
随着诗的深入,王安石将视角从宏观的山景转向微观的细节,用“寒泉仍好音”表达了对自然声音的赞美,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意境。最后,诗人以“谁同此真意”结尾,提出了对理解自然与内心情感的思考,既有对美的追求,又带有一丝孤独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王安石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出写清浅景:开篇即描绘出清澈的山水,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
- 归穿苍翠阴:山间的树木苍翠茂盛,给人以阴凉之感,隐喻自然的庇护。
- 平头均楚制:山的轮廓平整、匀称,展现出一种和谐美感。
- 长耳嗣吴吟:提及吴地的文化,暗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 暮岭已佳色:傍晚时分的山岭呈现出美丽的色彩,寓意时光的流逝与美好。
- 寒泉仍好音:寒冷的泉水依旧发出悦耳的声音,象征自然的永恒与宁静。
- 谁同此真意:引发思考,谁能理解这种真切的情感?
- 倦鸟亦幽寻:倦鸟的寻觅象征着人们对归属与安宁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泉”的声音比作音乐,表现自然的和谐美。
- 拟人:倦鸟“幽寻”,赋予鸟以人的情感,增强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清浅景,苍翠阴”,对仗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中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浅:象征纯净与朴素,反映自然之美。
- 苍翠:象征生机与活力,表现自然的丰盈。
- 寒泉:象征清凉与宁静,传达内心的平和。
- 倦鸟:象征归属与安宁,表达对生活的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寒泉”象征什么? A. 温暖的阳光
B. 清凉的宁静
C. 喧闹的城市
答案:B -
填空题:诗中提到“谁同此真意”,表达了对____的思考。 答案:理解自然与内心情感。
-
判断题:王安石在诗中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答案:正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王安石的《山行》更注重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前者更偏向于写实的山水描绘,而后者则通过对自然的感悟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