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疑》

时间: 2025-01-01 11:48:04

莫疑禅伯未知禅,莫笑仙翁不学仙。

灵骨肯传黄蘖烬,真心自放赤松烟。

莲华世界何关汝,楮叶工夫浪费年。

露鹤声中江月白,一灯岑寂拥书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疑禅伯未知禅,
莫笑仙翁不学仙。
灵骨肯传黄蘖烬,
真心自放赤松烟。
莲华世界何关汝,
楮叶工夫浪费年。
露鹤声中江月白,
一灯岑寂拥书眠。

白话文翻译

不要怀疑禅师对禅理的无知,也不要嘲笑仙人不懂得如何修仙。灵魂的真谛能够传承自黄蘖的火焰,真心自会如赤松般飘逸。莲花的世界与你何干,纸上的功夫只是在浪费时间。露水中鹤的鸣叫伴着江面白月,一盏孤灯寂静地守着我在书中入眠。

注释

字词注释:

  • 禅伯:指禅宗的长者或大师,常以其智慧和见解为人所敬仰。
  • 仙翁:指道教的老者或仙人,象征着长生与超脱。
  • 灵骨:指人的灵魂和根本的精神。
  • 黄蘖:指禅宗的开创者达摩的传教之地,也是禅宗的火焰象征。
  • 赤松:指赤松树,象征坚韧和高远的志向。
  • 莲华世界:指佛教中的理想境界,象征纯洁和觉悟。
  • 楮叶:指纸张,暗指书本或学问。
  • 露鹤声:指早晨露水中的鹤鸣,意象清新宁静。
  • 岑寂:形容环境的安静无声。

典故解析:

  • 黄蘖:提到黄蘖,暗示禅宗的传统和对修行的追求。
  • 赤松:与修行高人相联系,强调内心的追求与放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以其新法改革著称,主张通过改革来增强国家的实力。他的诗文风格清新洒脱,寓意深远。

创作背景: 《莫疑》创作于王安石一生的中后期,那是他在政治斗争和思想探索中不断追求内心安宁与智慧的时期。诗中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对自我修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莫疑》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中展现了王安石对禅道与道教思想的融合与反思。开篇用“莫疑”和“莫笑”两句,表达了对外界看法的淡然,强调内心的修行与自我觉悟的重要性。接下来,诗人以“灵骨肯传黄蘖烬”来表明真理的传承与心灵的提升,暗示即使外在的形式不被理解,内在的真实与追求却是最为重要的。

“莲华世界何关汝,楮叶工夫浪费年”两句则表达了对世俗事务的看淡,认为纸上功夫只是时间的浪费,提醒人们不要被外在的繁华所迷惑。最后两句“露鹤声中江月白,一灯岑寂拥书眠”则描绘了诗人独处时的宁静与思考,在月光下静享书香,展现了内心的安宁与自我修养的乐趣。

整首诗在意境上营造了一种淡泊明志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对修行、觉悟、孤独和内心宁静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莫疑禅伯未知禅:强调对禅师的见解不应轻易怀疑,反映出对内心修行的重视。
  • 莫笑仙翁不学仙:劝人不要嘲笑那些未能达到理想境界的人,反映出对他人修行状态的包容。
  • 灵骨肯传黄蘖烬:灵魂的真谛能够传承,这里提到黄蘖象征着禅宗的智慧。
  • 真心自放赤松烟:真心能如赤松般飘逸,无拘无束的内心状态。
  • 莲华世界何关汝:质疑世俗的追求,强调内心的觉醒。
  • 楮叶工夫浪费年:批评沉迷于书本知识的浮躁,反映出时间的珍贵。
  • 露鹤声中江月白:描绘出清晨的宁静与自然之美。
  • 一灯岑寂拥书眠:展现诗人享受孤独与书籍的宁静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灵骨”与“赤松烟”的比喻,体现精神与自由的结合。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露鹤声”、“江月白”构建出自然与内心宁静的美好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修养,强调内在修行的重要性,反对对世俗繁华的追求,倡导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内心的修行与智慧。
  • :代表超脱与理想状态。
  • 灵骨:象征精神的本质与深邃。
  • 莲华:象征纯洁与觉悟。
  • 露鹤声:象征自然与宁静的和谐。
  • 江月:象征安静与思考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莫疑禅伯未知禅”中的“禅伯”指的是: A. 一位道士
    B. 一位禅宗大师
    C. 一位诗人
    D. 一位王子

  2. “莲华世界何关汝”意在强调: A. 世俗的追求很重要
    B. 内心的觉醒更为重要
    C. 追求知识是必要的
    D. 修行是无用的

  3. “一灯岑寂拥书眠”中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A. 喧嚣与嘈杂
    B. 安静与思考
    C. 忧伤与迷茫
    D. 繁忙与忙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津》王安石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莫疑》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在对生命的思考上有相似之处,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内心的修行,而白居易则更关注世俗情感的流转。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王安石全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