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返照入江渚,长林树欲曛。
晚钟催晓月,宿鸟度归云。
远近蝉声乱,微茫曙色分。
初秋迎爽气,遥望有馀欣。
白话文翻译
夕阳的余晖洒在江边,长长的树林中树影渐渐模糊。
傍晚的钟声催促着清晨的月亮,归巢的鸟儿飞过云层。
远近的蝉声此起彼伏,微弱的曙光逐渐分开。
初秋的清爽气息迎面而来,远望中令人心生欢喜。
注释
- 返照:夕阳的余晖,光线反射。
- 江渚:江边的沙洲。
- 欲曛:将要昏暗,形容光线逐渐减弱。
- 晚钟:傍晚时分敲响的钟声。
- 催:催促,促使。
- 宿鸟:归巢的鸟。
- 度:飞过,穿越。
- 归云:归去的云,暗示黄昏时分。
- 蝉声乱:蝉鸣声杂乱无章。
- 微茫:微弱而朦胧。
- 曙色:黎明的光色。
- 初秋:指秋天刚开始。
- 爽气:清爽的气息。
- 馀欣:余下的欣喜,暗示对自然美景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仕登,生活于清代,字子昇,号梅溪,江苏人。其诗以清丽见称,善于描绘自然景观,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竹溪寺晚眺》创作于清代某个秋季的黄昏,诗人站在竹溪寺内遥望周围的景色,感受初秋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竹溪寺晚眺》是一首典型的写景抒情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晚秋时分的自然景象及诗人的内心感受。开篇“返照入江渚,长林树欲曛”,描绘了夕阳的余晖洒在江边沙洲的美丽景象,树木的影子在光线的变化中逐渐模糊,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接着“晚钟催晓月,宿鸟度归云”,晚钟声响起,宛如在催促着清晨的月亮,归巢的鸟儿穿越云层,形成了一幅安静和谐的画面,既有时空交错的感觉,又增添了一种孤寂的美感。此时,诗人似乎在思索生命的意义,感慨时光的流逝。
“远近蝉声乱,微茫曙色分”,则表现了秋天的蝉鸣声此起彼伏,暗示着生命的喧嚣与静谧的对比,微弱的曙光开始显现,代表着新的一天即将到来,寓意希望与生机。
最后一句“初秋迎爽气,遥望有馀欣”,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更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满足。整体来看,诗歌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层次感,通过细致的描写与情感的渗透,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返照入江渚:夕阳的光辉照射在江边,渚指沙洲,描绘出黄昏的宁静。
- 长林树欲曛:长长的树林在黄昏的光线下逐渐模糊,寓意时间的流逝。
- 晚钟催晓月:晚钟声催促着清晨的月亮,产生时空交错的意象。
- 宿鸟度归云:归巢的鸟儿飞过云层,强调生命的归属与安宁。
- 远近蝉声乱:蝉鸣声此起彼伏,表现出秋天的生命力与喧嚣。
- 微茫曙色分:微弱的曙光逐渐显现,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
- 初秋迎爽气:初秋的清爽气息迎面而来,暗示自然的美好。
- 遥望有馀欣:远望中带来无限的欣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远近蝉声乱,微茫曙色分”,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 拟人:晚钟催促晓月,赋予自然元素以人的情感。
- 意象:通过“返照”、“长林”、“宿鸟”等意象,形成了生动的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生命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在黄昏时分的宁静与愉悦,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美好。
- 江渚:代表着自然的静谧与安详。
- 晚钟:引发对人生、时间的思索。
- 宿鸟:象征着归属与宁静。
- 蝉声:表现生命的喧嚣与活力。
- 曙色: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初秋:代表着变换的季节与清新的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返照入江渚”是指什么? A. 夕阳的光辉洒在江边
B. 月亮照在江面
C. 星星映在水中 -
“宿鸟度归云”中的“宿鸟”是指什么? A. 归巢的鸟
B. 在树上休息的鸟
C. 刚刚起飞的鸟 -
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欣赏? A. 城市的繁华
B. 自然的美景
C. 人生的繁杂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秋兴八首》
诗词对比
《竹溪寺晚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但前者侧重于黄昏的宁静与生命的思考,而后者则更加强调山中生活的恬静与思乡之情。在意象运用上,两者都善于通过自然景色反映内心的情感,但风格各有不同,前者清丽,后者苍凉。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