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时间: 2025-01-08 00:10: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食
郑刚中 〔宋代〕
江乡时节逢寒食,
花落未将春减色。
岭南能有几多花,
寒食临之扫春迹。
花多花少非我事,
春去春来亦堪惜。
柴门风雨小庭寒,
无奈池塘烟草碧。
欲将诗句慰穷愁,
眼中万象皆相识。
欣然应接已无暇,
都为老来无笔力。
白话文翻译:
在江乡的时节恰逢寒食节,
花虽凋落却并未减去春天的色彩。
岭南地区能有多少花呢,
在寒食时节扫去春天的痕迹。
花多花少与我无关,
春去春来我都觉得可惜。
柴门外风雨萧瑟,小庭院寒意逼人,
无奈池塘里烟草依旧碧绿。
想用诗句来排解心中的愁苦,
眼中的万象我都觉得熟悉。
欢喜地应接而来已无暇顾及,
都是因为年老时力不从心。
注释:
字词注释:
- 寒食:古代节日,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
- 江乡:指江边的乡村。
- 岭南:指中国南方的地区,气候温暖。
- 扫春迹:扫去春天的痕迹,意指春天的结束。
- 柴门:指木柴制成的门,常见于小庭院。
- 烟草碧:烟草的颜色青翠,形容池塘边的景象。
- 穷愁:困扰心中的烦恼。
典故解析:
寒食节的习俗源于春秋时期,为纪念介之推。此节日与春天的结束相联系,诗中提及的寒食节反映了对春天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以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寒食节期间,诗人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借此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与内心的愁苦。
诗歌鉴赏:
郑刚中的《寒食》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作,诗人在描绘江乡的春景时,深刻地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惆怅。整首诗的情感贯穿始终,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深刻感悟。
诗的开头以“江乡时节逢寒食”引入,点明了时间的节点,寒食节是一个充满纪念意味的日子,诗人用“花落未将春减色”表达了即使花朵凋零,春天的精神仍在。这种积极的态度为后面的伤感情绪做了铺垫。
接下来的“岭南能有几多花”则表现出对春天的珍惜,尤其是岭南地区的美景,似乎在问春天的花朵还有多久可以欣赏。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与情感共鸣让人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
“欲将诗句慰穷愁”更是点明了诗人内心的挣扎,虽然生活中的烦恼无法逃避,但通过诗歌的表达,诗人试图找到一种解脱。最后的“都为老来无笔力”则流露出岁月的无情与无奈,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及对生命流逝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乡时节逢寒食:背景设定,说明时间和地点。
- 花落未将春减色:即使花落,春天的气息仍在。
- 岭南能有几多花:对春天花开的渴望与珍惜。
- 寒食临之扫春迹:寒食节来临,象征春天的结束。
- 花多花少非我事:对花的多少不在乎,重在心境。
- 春去春来亦堪惜:对春天的流逝感到惋惜。
- 柴门风雨小庭寒:描绘小庭院的寒冷与孤寂。
- 无奈池塘烟草碧:池塘的景象与内心的愁苦形成对比。
- 欲将诗句慰穷愁:想以诗歌来舒缓烦恼。
- 眼中万象皆相识:万物皆熟悉,反映诗人内心的孤独。
- 欣然应接已无暇:对外界的热情回应,却感到无力。
- 都为老来无笔力:因年老而感到无能为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花落比喻春天的流逝。
- 拟人:将春天拟人化,给予情感。
- 对仗:上下句的对仗工整,使诗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生命的无常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体现了深邃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食:象征着传统节日与自然的联系,带有怀旧色彩。
- 花: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柴门: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 池塘烟草: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历史人物? A. 孔子
B. 介之推
C. 屈原 -
诗中“花多花少非我事”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花的喜爱
B. 对春天的无奈
C. 对时间的珍惜 -
诗人用什么方式试图缓解内心的愁苦? A. 写信
B. 画画
C. 写诗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比较郑刚中的《寒食》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与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但杜甫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动荡,而郑刚中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体验和自然景色。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文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