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根石》

时间: 2025-01-01 12:33:14

溶溶聚散霎时间,岂有根株在世凡。

料是从龙归洞穴,故应化作此巉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溶溶聚散霎时间,岂有根株在世凡。
料是从龙归洞穴,故应化作此巉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云彩的聚合与散开就如瞬间的变化,难道在世间还有什么真实的根基呢?我想这可能是龙归回洞穴的缘故,因此云彩便化作了这巉峭的岩石。

注释:

  • 溶溶:形容云彩轻柔、变幻的样子。
  • 聚散:指云彩的聚合与分散。
  • 霎时间:形容短暂的时间。
  • 根株:根基、根本的存在。
  • 料是:推测、猜想。
  • 从龙:传说中,龙可以变幻形状。
  • 归洞穴:回到自己的栖息地。
  • 巉岩:高耸的岩石。

典故解析:

“从龙归洞穴”暗含古代对龙的崇拜和想象,龙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神秘力量的象征,也常与自然现象(如云、雨等)相联系。龙的归去象征着自然的循环与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枢,字宗道,号东原,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士大夫家庭,擅长诗词,尤以山水诗著称。他的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作者对自然景象的观察与思考之际。表达了作者对云彩变化的感悟,反映了他对自然与生命哲理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施枢的《云根石》以其独特的视角探讨了自然现象与生命的关系。诗中,云彩的瞬息万变与岩石的永恒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短暂与永恒、变化与不变的哲学思索。诗的开头“溶溶聚散霎时间”,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云彩的轻盈和变化,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短暂。而“岂有根株在世凡”则进一步引导读者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根基,似乎在质疑世间一切是否都如云般虚幻。最后两句“料是从龙归洞穴,故应化作此巉岩”,则将自然现象与神话传说结合,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类现象的深刻理解与想象,令读者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于自身存在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溶溶聚散霎时间:描述云彩如水般流动,瞬息变化。
  • 岂有根株在世凡:提出疑问,世间是否真的有坚实不变的存在。
  • 料是从龙归洞穴:推测云的变化与龙的传说有关,暗指自然的神秘。
  • 故应化作此巉岩:因龙归而形成的岩石象征了某种永恒的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彩比作水,生动形象地表现其轻盈与变化。
  • 提问:通过疑问句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根本问题。
  • 意象对比:云与岩的对比,展现短暂与永恒的辩证关系。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自然界的变化与生命的无常,借助云彩的聚散与岩石的稳固,反映出对存在本质的思考,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流动和自然神秘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变化与无常。
  • 岩石:象征稳固与永恒。
  • :象征自然力量与神秘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溶溶”一词形容的是什么?

    • A. 鲜花
    • B. 云彩
    • C. 河流
    • D. 山石
  2. 诗中提到的“龙”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神秘与力量
    • C. 人生
    • D. 友谊
  3.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生活的烦恼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生命的无常与变化
    • D. 对历史的思考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施枢《云根石》与李白《庐山谣》: 施枢的诗歌通过对云与岩的描写,探讨了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哲理;而李白的《庐山谣》则更加突出自然的壮丽与人心的向往,二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之处,但表达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施枢偏向于哲学思考,而李白则更注重抒情和景色的描写。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经与中国古代文学》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