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
时间: 2024-09-19 21:54: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
作者:苏轼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
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
是日复见符林秀才,言换扇之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酒醉后的行者在黎村中游荡的情景。半醒半醉的状态让他在竹林和藤蔓中迷失,但他依然坚持寻找归路,因为他的家在牛栏的西边。黎家有三个小孩,用葱叶吹奏乐曲来迎接他,不要把自己看得如同天涯海角,因为溪边总有舞雩的清风。符老的风韵已不如从前,脸色苍老,白发增多,投影在东邻女子的身上,每次换扇子的时候都只能遇见春梦婆。今天我再次见到了符林的秀才,他提到换扇子的事。
注释
- 诸黎:指黎家,可能是诗人所探访的地方。
- 牛矢:牛的粪便,古人用其作为寻找归路的标志。
- 舞雩风:舞雩是古代一种祭风的活动,象征着自然的和谐美好。
- 符老:指符林中的老者,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投梭:投掷梭子,古代女子的一种纺织活动,暗示着生活的繁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作,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生活体验。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晚年,正值其被贬期间,生活的艰辛和对故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醉后游荡的情景,表现了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风光的热爱。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自在,虽然环境迷离,但总能找到归路。诗的前两句通过“半醒半醉”的状态,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吸引读者跟随诗人的视角,感受其迷失与寻找的过程。
接下来的描写则展示了黎家小孩的纯真和乡村生活的简单美好,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尤其是“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传达出诗人希望读者珍惜眼前的美好,而非远方的追求。后半部分的“符老风情奈老何”则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生动地描绘了老人的苍老与曾经的风韵形成鲜明对比,既有感慨,也有对生命的思考。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意象中,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半醒半醉问诸黎:描绘诗人处于半醉的状态,询问黎村的情况。
- 竹刺藤梢步步迷:在竹林和藤蔓中行进,逐渐迷失方向。
- 但寻牛矢觅归路:努力寻找归家的路,以牛粪作为标志。
- 家在牛栏西复西:归家的方向明确,强调对家的思念。
- 总角黎家三小童:提到黎家三个小孩,展现乡村的纯朴。
- 口吹葱叶送迎翁:小孩用葱叶吹奏迎接诗人,表现生活的趣味。
- 莫作天涯万里意:劝诫人们不要心生远行的念头。
- 溪边自有舞雩风:溪边的自然风光同样美好。
- 符老风情奈老何:对老者的感叹,时间的无情。
- 朱颜减尽鬓丝多:形容老者的衰老,白发增多。
- 投梭每困东邻女:投梭的女子,暗示生活的琐事。
- 换扇惟逢春梦婆:与春梦婆的交际,象征着梦境与现实的交融。
- 是日复见符林秀才:再次见到符林的秀才,暗示生活的循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牛矢”作为归路的标志,形象生动。
- 拟人:如“口吹葱叶”,赋予小孩以生动的形象。
- 对仗:如“朱颜减尽鬓丝多”,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归家”与“人生无常”展开,表现对家的思念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传达出一种珍惜生活、享受当下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牛矢:象征归路,代表着生活的真实与质朴。
- 竹林藤蔓:自然景象,表现诗人的迷失与归属感。
- 舞雩:象征自然的和谐美,反映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符老: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老去,体现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诸黎”指的是: A. 诗人的家乡
B. 黎村的居民
C. 一种植物
D. 诗人的朋友 -
“莫作天涯万里意”意在劝诫人们: A. 要追求远方
B. 珍惜眼前美好
C. 不要回头
D. 多去旅行 -
“符老风情奈老何”中的“奈老何”表示: A. 感慨无奈
B. 对老人的尊敬
C. 期待年轻
D. 感谢生命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李白:两位诗人都展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但苏轼的诗更注重生活的细腻与人情,而李白的诗则更加豪放奔放。
- 主题对比:苏轼的《被酒独行》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涉及酒与思乡,但前者更强调归属感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后者则追求个体的自在与豪情。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