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时间: 2024-09-19 21:54: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作者:苏轼 〔宋代〕
波声拍枕长淮晓,
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
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
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在尘埃?
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白话文翻译:
清晨,长淮的波声拍打着我的枕头,隐约的月光照进来,映出我的身影。汴水无情地向东流去,只能承载着一艘船的离愁别恨,驶向西州。曾经在竹溪花浦与友人共醉,酒的滋味多于泪水的苦涩。是谁让这风尘之事在我的心头浮现,酝酿成一场烦恼,送给我这样孤独的思念?
注释:
字词注释:
- 波声:水波拍打声。
- 拍枕:使枕头受到拍打声的影响,形容耳边响声。
- 隙月:微弱的月光。
- 无情:指水流的无情、冷漠。
- 汴水:指汴河,古时重要的水道。
- 离恨:离别的愁苦与思念。
- 竹溪花浦:指竹林溪水与花草相映的地方。
- 酒味多于泪:饮酒的欢愉胜过眼泪的悲伤。
- 风鉴:风和尘埃的结合,暗示外界环境的影响。
典故解析:
- 汴水自东流:暗指无情的时间与生命的流逝,历史上汴水是南宋的经济文化中心。
- 竹溪花浦曾同醉:表现了作者与友人曾经的欢乐时光,反衬出当前的孤独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在文学领域成就斐然,擅长诗、词、文,尤其以词作见长,深具个性与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生活境遇的变化导致了他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他对人生苦短、离别愁绪的深刻体悟。
诗歌鉴赏: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是苏轼在被贬期间创作的一首词,表现了他对离别之苦的深切感受。开篇“波声拍枕长淮晓”,描绘了清晨的孤寂,波声如同心底的烦恼,拍打着他的枕头,寓意着思念与愁苦。接着“隙月窥人小”,月光透过窗户,映照出孤独的身影,似乎在暗示他内心的孤寂和对往昔的怀念。
词中提到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则是时间与生命流逝的象征,汴水无情地向东流去,承载着离愁别恨,而“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则深化了这种离别的情感,特指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地的追忆。
在后半部分,苏轼回忆与友人曾经的欢乐时光,“竹溪花浦曾同醉”,那种共醉的快乐与现在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酒味虽然多于泪水,但内心的烦恼却显得更为沉重。“是谁教风鉴在尘埃”,表达了对外界环境的无奈,暗示因生活环境的变化而生出的烦恼,使整首词充满了感伤的基调。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苏轼对人生、友情与离别的思考,透露出一种深沉而宁静的悲伤,成为后人传颂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波声拍枕长淮晓:清晨,水波的声音在耳边回响,带来宁静与孤寂。
- 隙月窥人小:微弱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射出人的身影,暗示孤独。
- 无情汴水自东流:汴水无情地流向东边,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这条水流承载着离愁别恨,特指对友人或故土的思念。
- 竹溪花浦曾同醉:回忆与友人曾经在竹溪花浦畅饮的快乐时光。
- 酒味多于泪:饮酒的欢愉超过了眼泪的苦涩,表现出对快乐的追忆。
- 谁教风鉴在尘埃:是谁让这些烦恼在心中浮现,暗示外界环境的影响。
- 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内心的烦恼不断酝酿,似乎是对人事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波声比作拍打心灵的影像,表达内心的孤寂。
- 拟人:水流、风等自然元素被赋予情感,增添了诗词的生动性。
- 对仗:如“酒味多于泪”,形成了工整的对比,增强了表达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离别、孤独和对往昔的怀念,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苏轼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出对友情的珍视,透视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波声:象征心中的烦恼与孤独。
- 隙月:代表孤独的夜晚与思念的情感。
- 汴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 竹溪花浦:代表欢愉与美好回忆的地方。
- 酒味:象征快乐与人生的欢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陶渊明 -
词中提到的“汴水”流向哪个方向?
A. 北
B. 西
C. 南
D. 东 -
“竹溪花浦曾同醉”中“同醉”指的是?
A. 独饮
B. 与友人共饮
C. 独自悲伤
D. 忘记烦恼
答案:
- C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经典作品,表现离别与思念。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曲作,描写孤独的思乡情怀。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与思念,情感细腻。
- 杜甫《月夜忆舍弟》:在离别与思念中展现凝重与深邃的情感,对比苏轼的洒脱与豁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清照诗词集》
- 《杜甫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