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轩窗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东邻多白杨,夜作雨声急。窗下独无眠,秋虫见灯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秋的夜晚,东边的邻居家有许多白杨树,夜里雨声急促,我在窗下独自无法入眠,听见秋虫因看到灯光而闯入窗内。
注释:
- 东邻:指东边的邻居。
- 白杨:一种树木,形态高大,常用于描述秋天的景象。
- 夜作雨声急:夜里雨下得很急,声音很响。
- 窗下独无眠:在窗下独自一人,无法入睡。
- 秋虫见灯入:秋天的虫子因看到灯光而飞入窗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常常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的晚年,正值他颠沛流离之际,反映了他在政治失意、生活困顿中的孤独和思考。诗中对秋虫、雨声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秋天的感怀以及内心的孤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孤独的情感和秋天的氛围。开头的“东邻多白杨”一句,既点出了时间和地点,也为后文的景象铺垫了背景。白杨树在秋天泛黄的叶子,象征着凋零与孤寂,伴随着夜晚急促的雨声,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气氛。接着“窗下独无眠”,表现了诗人的孤独,这种无眠不仅是因为外界的天气,也反映了内心的愁苦。最后一句“秋虫见灯入”,则通过细微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虫子往灯光飞去,似乎象征着在困境中对光明的追求与向往。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夜晚的孤独与思考,情感真切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邻多白杨:描绘了周围环境,白杨树在秋冬时节的凋零,带来了一种萧瑟的感觉。
- 夜作雨声急:通过声音传达出紧迫感,雨声的急促与秋夜的宁静形成对比。
- 窗下独无眠:强调了孤独的情境,诗人独处窗下,内心无法平静。
- 秋虫见灯入:秋虫的出现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奈,同时也暗示着对光明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东邻多白杨,夜作雨声急”,前后两句在结构上形成对比,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秋虫见灯入”,给虫子赋予了感情,增强了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孤独、思考与对光明向往的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杨:象征孤独与生命的流逝。
- 雨声:代表着外界的干扰与内心的烦闷。
- 秋虫:象征生命的脆弱与对光明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白杨”主要象征什么? A. 繁荣
B. 孤独
C. 喜悦
D. 努力 -
诗人为何在“窗下独无眠”? A. 因为天气太热
B. 因为外面有虫子
C. 因为内心烦闷
D. 因为喝了酒 -
“秋虫见灯入”的意象表达了什么? A. 对灯光的恐惧
B. 对生命的渴望
C. 对黑暗的追求
D. 对雨声的反应
答案:
- B. 孤独
- C. 因为内心烦闷
- B. 对生命的渴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对比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达了深夜的孤独与思念,但苏轼的诗更侧重于自然的描写与内心的感受,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两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全集》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