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佛面杖与罗浮长老》

时间: 2025-01-04 08:28:49

十方三界世尊面,都在东坡掌握中。

送与罗浮德长老,携归万窍总号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佛面杖与罗浮长老
苏轼

十方三界世尊面,都在东坡掌握中。
送与罗浮德长老,携归万窍总号风。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将世间的佛教智慧和精神寄托于罗浮山的长老手中,意味着佛教的教义和真理如同东坡的掌握,广泛而深远,最终也要由长老带回,成为普遍的风声,传遍万千门径。

注释

字词注释:

  • 十方三界:指佛教中对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十方指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及上下,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 世尊:佛教中对佛的尊称。
  • 罗浮:指罗浮山,位于广东,是道教圣地,也有佛教影响。
  • 德长老:指一位有德行的年长僧人。

典故解析:

  • 罗浮山:作为道教和佛教的交汇之地,代表了灵性和智慧的象征。
  • 东坡:指苏轼的别号,象征着他对佛教哲学的理解和掌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兼擅诗词、散文、词等多种文学形式。他的作品中常融入个人的哲思与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见解,风格豪放。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对佛教哲学的深入理解期,表达了他向罗浮长老传递佛法的愿望,体现了他对佛教精神的推崇与传承。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苏轼对佛学的理解与尊重。开头的“十方三界世尊面”,不仅展现了佛教的广泛影响力,也反映了苏轼对佛教真理的掌握。他所说的“都在东坡掌握中”,是对自己思想的自信,更是对佛教教义的深思熟虑。

而“送与罗浮德长老”则是将这种智慧与理解传递给年长的僧侣,寓意着对智慧的传承。最后一句“携归万窍总号风”,则是希望这种智慧能够如风般传遍世间,影响更多的人,体现了他对佛教精神的普及与希望。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有力,意象丰富,苏轼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了对深奥哲理的理解,既有个人情感的寄托,也有对社会的关怀,显示了他博大的胸怀与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方三界世尊面:涵盖了宇宙的佛法,隐喻佛教的普遍性与深邃。
  2. 都在东坡掌握中: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哲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
  3. 送与罗浮德长老:转达这种智慧给有德行的长老,体现出对长辈的尊重。
  4. 携归万窍总号风:愿这智慧能如风般传播,影响更多的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佛法比作风,象征其无形却又广泛的影响力。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传递佛教智慧,表达了苏轼对精神追求的向往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表现出对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和对传承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世尊:象征着智慧与崇高的理想。
  • 东坡:代表诗人的自我意识与哲学思考。
  • 罗浮长老:寓意着传承与尊重,体现出对传统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十方三界”指的是: A. 地理方位
    B. 佛教的空间与时间概念
    C. 人生的境界

  2. “携归万窍总号风”中的“风”象征什么?
    A. 自然现象
    B. 智慧传播的力量
    C. 生活的烦恼

  3. 苏轼的别号是:
    A. 子瞻
    B. 东坡
    C. 长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现了对友人的寄托与哲理思考。
  • 李白《庐山谣》:探索自然与哲理,展现了对宇宙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苏轼与王维在表达哲理时,苏轼更注重个人情感的传达,而王维则多通过自然景象来反映内心世界。
  • 苏轼的诗风豪放,王维则更趋于细腻与清新,体现了不同的个性与思想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词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