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
时间: 2025-01-01 15:18: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远客来自南,游尘昏岘首。
过关无百步,旷荡吞楚薮。
登高忽惆怅,千载意有偶。
所忧谁复知,嗟我生苦后。
团团山上桧,岁岁阅榆柳。
大才固已殊,安得同永久。
可怜山前客,倏忽星过溜。
贤愚未及分,来者当自剖。
白话文翻译:
远道而来的客人,身上沾满了南方的尘土,站在岘山的山顶上,眼前一片昏暗。
刚刚过了关口,走了不足百步,眼前的景象开阔,尽被楚地的葱郁所吞没。
登高望远,忽然感到一阵惆怅,千年的往事在心中浮现。
我所担忧的又有谁能了解,哀叹我这一生苦苦挣扎。
山上苍翠的桧树,年年岁岁伴随着榆柳的变迁。
人才的卓越本就不同,如何能与之长久相同?
可怜那山前的客人,转瞬之间就如星星般滑过。
贤者与愚者并无明显的界限,来的人应当自我反省。
注释:
- 远客:远道而来的客人。
- 游尘:指身上的尘土,暗示旅途的艰辛。
- 昏岘首:指岘山的山顶,景色昏暗。
- 楚薮:指楚地的草木,象征生机与繁茂。
- 惆怅:感到悲伤、忧愁。
- 团团山上桧:形容山上的桧树成群成团,生机勃勃。
- 贤愚:指聪明人和愚笨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其诗词作品兼具豪放与细腻,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岘山》作于苏轼的晚年,表达了他对人生、时光和自我反省的感慨。岘山是苏轼曾游历的名山,这首诗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岘山》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中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深刻反思与哲学思考。开头两句描绘了远道而来的旅客,在旅途的疲惫和景色的昏暗之中,心中不由自主地涌出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惆怅。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追忆过往,感叹千载的变化与人生的苦楚,体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诗中提到的“团团山上桧,岁岁阅榆柳”,不仅描绘出自然景色的轮回,更象征着人生的变化与无常。诗的尾声“贤愚未及分,来者当自剖”则引导读者反思自我,强调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与深邃的哲理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客来自南:远道而来的游人,指出身世和背景。
- 游尘昏岘首:旅途的疲惫,身上沾满尘土,心情的沉重。
- 过关无百步:刚过关口,走了不远,暗示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 旷荡吞楚薮:开阔的视野被生机盎然的楚地所环绕,寓意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 登高忽惆怅:登高望远时,心生惆怅,感慨千年的过往。
- 所忧谁复知:自己的忧虑无人理解,感受到孤独与无奈。
- 团团山上桧:山上桧树的生机与顽强,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岁岁阅榆柳:每年都在经历着生命的更迭。
- 大才固已殊:人才的优秀与众不同,反映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 安得同永久:然而,如何能与这些成就同长久存在。
- 可怜山前客:对过往游人的同情,暗示人生的短暂。
- 倏忽星过溜:比喻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瞬息万变。
- 贤愚未及分:聪明与愚笨的界限模糊,暗示人生的复杂与不确定。
- 来者当自剖:告诫后人要自我反省,追求内心的真实。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倏忽星过溜”,将时间比作流星,强调短暂。
- 对仗:如“贤愚未及分,来者当自剖”,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岁岁阅榆柳”,赋予自然以生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个人内心的反思,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岘山的景色,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深思,强调对生命的珍惜与对自我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岘山:象征人生的旅途与追求。
- 桧树:象征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 榆柳:代表生命的变迁与时间的流逝。
- 星:象征时间的迅速与人生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远客”指的是谁?
- A. 游人
- B. 诗人
- C. 商人
- D. 学者
-
诗中“倏忽星过溜”比喻什么?
- A. 四季更迭
- B. 时间的流逝
- C. 生命的短暂
- D. 自然的变化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自然之美
- B. 人生无常
- C. 友情
- D. 旅途的艰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同样描绘旅途中的感慨,但更强调自然的壮丽与人心的激荡。
- 《送元二使安西》:关注友谊与离别,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