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嫌冰雪绕池看,
谁似诗人巧耐寒。
记取羲之洗砚处,
碧琉璃下黑蛟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冰雪环绕的池塘边欣赏景色的心情,他并不觉得寒冷,反而觉得这样的环境让人更能体验诗人的情怀。诗中提到的“羲之洗砚处”,指的是王羲之在洗砚时的场景,象征着高雅的文化气息。最后一句通过“碧琉璃”和“黑蛟蟠”的意象,表现了池水的清澈与生机。
注释:
- 不嫌:不在乎,不介意。
- 冰雪绕池:冰雪包围着池塘,形象地描绘出冬季的寒冷景象。
- 巧耐寒:巧妙地承受寒冷,指的是诗人对寒冷的适应与超然。
- 羲之: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因其书法和文化修养而被后人尊崇。
- 洗砚处:指王羲之在洗砚池中洗笔的地方,隐喻着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 碧琉璃下黑蛟蟠:描绘出池水的清澈和生物的活动,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细腻婉约的表达。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轼晚年,正值其在黄州的生活时期。黄州的自然景观和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使得这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文化的追求。
诗歌鉴赏:
苏轼在《冰池》这首诗中,通过冰雪和池水的意象,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心境。诗的开头“冰雪绕池看”,展现了冬季特有的寒冷景致,然而诗人并不觉得冷,反而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的美。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正是苏轼个性的一种体现。接着,诗人提到“谁似诗人巧耐寒”,可以看出他对自身情感的肯定,强调了文人应具备的坚韧与风雅。
“记取羲之洗砚处”一句则将诗的意境提升到文化层面。王羲之作为书法大家,其洗砚的场景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追忆,更是对文人精神追求的赞美。最后一句“碧琉璃下黑蛟蟠”,则运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池水的清澈和生物的生动,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反映了苏轼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文人情怀的深刻表达,体现了苏轼的高雅情趣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嫌冰雪绕池看:诗人置身于冰雪之中,尽管寒冷,但他对此并无怨言,反而欣赏着周围的景色。
- 谁似诗人巧耐寒:诗人自豪地提及自己能够在寒冷中沉静,表现出一种雅士的从容与风度。
- 记取羲之洗砚处:回忆王羲之的洗砚池,象征着文人文化的传承与高雅气质。
- 碧琉璃下黑蛟蟠:用清澈的池水与水中的生物作对比,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和谐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冰雪与诗人心情相对比,突出诗人在寒冷中的雅致。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较为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冰雪、池水、羲之等意象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文人雅士生活的追求,强调在艰难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高雅情趣的重要性,体现了苏轼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冰雪:象征着寒冷与孤独,亦可引发人思考生命的脆弱。
- 池水:代表生命的源泉与生机,清澈的水面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羲之:象征着高雅的文化与文人精神,连接着历史与现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寒冷的态度是怎样的? A. 怨恨 B. 无所谓 C. 喜欢 D. 害怕
-
“羲之洗砚处”指的是谁的场景? A. 苏轼 B. 王羲之 C. 李白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碧琉璃”指的是什么? A. 冰雪 B. 池水 C. 书法 D. 文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反思。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景色,传递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苏轼《冰池》 vs 王维《山居秋暝》: 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强调在寒冷中保持的高雅情怀,而王维则注重宁静与和谐,展示出不同的诗风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苏轼诗文选》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