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孙公善李仲同金樱饵唱酬二首》
时间: 2025-01-17 09:20: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孙公善李仲同金樱饵唱酬二首
作者:黄庭坚
人生欲长存,日月不肯迟。
百年风吹过,忽成甘蔗滓。
传闻上世士,烹饵草木滋。
千秋垂绿发,每恨不同时。
李侯好方术,肘後探神奇。
金樱出皇坟,刺橐览霜枝。
寒窗司火候,古鼎冻胶饴。
初尝不可口,醇酒和味宜。
至今身七十,孺子色不衰。
田中按耘鉏,孙息亲抱持。
却笑邻舍公,未老须杖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人生的短暂与追求长存的愿望。日月不愿停留,岁月如风,转眼间百年已过,仿佛变成了甘蔗的渣滓。古人常说,烹饪草木可以滋养身体,而千年之后,我却感叹无法与他们同在。李侯擅长方术,能探寻神秘的事物,金樱从皇帝的坟墓中长出,刺破霜枝。寒窗里掌握火候,古鼎中熬制的胶饴初尝时味道苦涩,但与醇酒混合后更显甘美。如今我已七十岁,面色依旧红润,田间耕作时,孙儿亲自抱着我。却看到邻居公公未老却需拄着拐杖,不禁感到好笑。
注释
- 甘蔗滓:甘蔗的渣滓,象征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 方术:指道家的一种修炼术,追求长生不老。
- 金樱:指金樱子,一种植物,常用于制药。
- 肘后:指在肘部后面的地方,常用来形容神秘的事物在身边。
- 古鼎:古代的烹饪器具,用于煮食物,象征传统的工艺。
- 胶饴:用米做成的糖,初尝时味道可能不佳,但经过调配后会变得美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溪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诗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黄庭坚晚年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长寿的渴望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身临其境的生活体验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使得这首诗充满了生活的哲理和诗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为起点,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对长存的追求。在开头几句中,诗人通过“日月不肯迟”表达出对流逝时光的无奈,紧接着用“百年风吹过”展现了时间的无情。诗中间部分提到的李侯和金樱,既是对古代士人的追思,也是对方术的向往,体现了对长生不老的渴望。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个人的生活经历,展现了自己的健康和与孙儿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与前面对比的生动场景。他似乎在用幽默的语气抨击邻居的衰老,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欢愉和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整首诗不仅反映了对长寿的向往,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珍惜,展现了深厚的人生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生欲长存,日月不肯迟。
人生希望能够长久,但日月却不愿意停留。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
百年风吹过,忽成甘蔗滓。
一百年的光阴如风般匆匆而过,转瞬即逝,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
传闻上世士,烹饵草木滋。
听说古代的士人通过烹饪草木来滋养身体,表现对古人智慧的敬仰。 -
千秋垂绿发,每恨不同时。
千年之后只有青葱的发丝,感叹无法与古人同享长生的遗憾。 -
李侯好方术,肘后探神奇。
李侯擅长道家方术,能够在身后探索神秘的力量。 -
金樱出皇坟,刺橐览霜枝。
金樱从皇帝的坟墓中生长出来,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寒窗司火候,古鼎冻胶饴。
在寒冷的窗户下把握火候,古鼎里熬制的胶饴,象征着传统的工艺。 -
初尝不可口,醇酒和味宜。
初次尝试时味道苦涩,但与醇酒混合后更显美味,象征着经历后获得的甘美。 -
至今身七十,孺子色不衰。
如今我已七十岁,面色依旧红润,表现了健康的生活状态。 -
田中按耘鉏,孙息亲抱持。
在田里耕作,孙儿亲自抱着我,展现出家庭的温暖。 -
却笑邻舍公,未老须杖藜。
看到邻居公公尚未衰老却需拄着拐杖,不禁感到好笑,表现出对时间的幽默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甘蔗滓”比喻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对仗:如“日月不肯迟,百年风吹过”,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命的思考与对长存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对生活的感悟和珍惜。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健康长寿的深切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甘蔗滓:象征短暂与无常。
- 金樱:代表生命的延续与神秘。
- 古鼎:象征传统和历史的传承。
- 孙儿:象征家庭的温馨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爱情的追求
b) 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c) 对财富的渴望
答案:b -
诗人用什么比喻来形容人生的短暂? a) 金樱
b) 甘蔗滓
c) 古鼎
答案:b -
诗中的“李侯”指的是谁? a) 一位诗人
b) 擅长方术的人
c) 诗人的邻居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黄庭坚与苏轼: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体现了对时间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但黄庭坚更侧重于个人经历的细腻描绘,而苏轼则常用更为宏大的背景来表达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