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时间: 2025-01-01 14:10:11意思解释
读书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原文展示:
读书不厌勤,勤甚倦且昏。
不如卷书坐,人书两忘言。
兴来忽开卷,径到百圣源。
说悟本无悟,谈玄初未玄。
当其会心处,只有一欣然。
此乐谁为者,非我亦非天。
自笑终未是,拨书枕头眠。
白话文翻译:
读书不觉得厌倦,勤奋到极点反而感到疲倦和昏沉。不如安坐读书,心中与书本两相忘却。兴致来时忽然打开书卷,直达历代圣贤的源头。谈论领悟本来就没有真正的领悟,讨论深奥的道理初始也未必深奥。在那会心的时刻,只有一种欣然的感觉。这种乐趣是谁所给予的呢?既不是我,也不是天。自我嘲笑终究还是没有领悟,最终只能在书本上枕着头入睡。
注释:
- 读书不厌勤:阅读书籍从不觉得厌倦。
- 勤甚倦且昏:努力读书到极点,反而感到疲倦和困倦。
- 人书两忘言:人与书都忘却了言语。
- 百圣源:指历代圣贤的智慧源泉。
- 说悟本无悟,谈玄初未玄:讨论领悟本没有真正的领悟,谈论深奥的道理初始也未必深奥。
- 会心处:心灵契合的地方。
- 此乐谁为者:这种快乐是谁带来的。
- 拨书枕头眠:把书本当作枕头,入睡。
典故解析:
“百圣”指历史上众多的圣人,强调书籍所承载的智慧源远流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生活琐事,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读书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反映了他对读书的热爱与理解。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读书》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他对读书的热爱和深刻的理解。诗的开头两句以反讽的手法,指出了过度勤奋反而产生的倦怠,显示了读书应有的态度。接着,诗人提倡一种“人书两忘”的境界,强调读书的乐趣在于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而非单纯的劳累。通过“忽开卷,径到百圣源”,诗人表达了阅读能够使人接触到古代圣人的智慧,进而达到一种心灵的启迪。后面的“说悟本无悟,谈玄初未玄”则是对哲理的思考,强调真理的领悟并非易事,往往在于一种直觉的领会,而非口头的讨论。整首诗在轻松中流露出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读书的独到见解和洒脱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读书不厌勤: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 勤甚倦且昏:过度勤奋会让人疲倦。
- 不如卷书坐:安坐读书更为自在。
- 人书两忘言:心中无物,人与书本融为一体。
- 兴来忽开卷:心情愉悦时,便打开书卷。
- 径到百圣源:直入古人智慧的源泉。
- 说悟本无悟:讨论领悟并非真正领悟。
- 谈玄初未玄:谈论深奥的道理初始并非深奥。
- 当其会心处:在心灵契合的时刻。
- 只有一欣然:只有一种愉悦的感觉。
- 此乐谁为者:这种快乐是谁所给予的。
- 非我亦非天:既不是自己也不是天所给予。
- 自笑终未是:自我嘲笑终究未能领悟。
- 拨书枕头眠:最终只能把书当作枕头入睡。
修辞手法:
- 对比:勤奋与倦怠的对比,强调读书的态度。
- 反讽:通过“勤甚倦且昏”反映了过度努力的弊端。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阅读的热爱,强调读书应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快乐,而非单纯的外在勤奋,体现了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象征知识与智慧。
- 人:象征读者的心灵。
- 百圣源:象征古代智慧的源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人书两忘”是什么意思?
- A. 忘记书本
- B. 与书本融为一体
- C. 忘记人
- D. 只读书不做人
- 答案:B
-
诗人如何看待过度勤奋的读书?
- A. 赞成
- B. 反对
- C. 无所谓
- D. 不清楚
- 答案:B
-
“拨书枕头眠”的意思是什么?
- A. 睡觉时抱着书
- B. 把书当作枕头
- C. 不想读书
- D. 书本太多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鹳雀楼》王之涣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杨万里的《读书》更侧重于内心的感受与哲理的思考,而《登鹳雀楼》则注重描写自然景色与壮丽的意境。两首诗在意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独特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集及相关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