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落堂暮景辘轳体》

时间: 2025-01-01 15:05:49

碧落堂中夕眺余,一声哀角裂晴虚。

满城烟霭忽然合,隔水人家恰似无。

坐看荷山沉半脊,急归道院了残书。

意行花底寻灯处,失脚偏嗔小史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碧落堂中夕眺余,一声哀角裂晴虚。
满城烟霭忽然合,隔水人家恰似无。
坐看荷山沉半脊,急归道院了残书。
意行花底寻灯处,失脚偏嗔小史扶。

白话文翻译

在碧落堂中,夕阳西下,我眺望远方,听到一声悲哀的角声划破晴空。
满城的烟雾突然聚集,隔着水面的人家似乎消失无踪。
我坐着看着荷山的影子慢慢沉入水中,心中急切想回道院,整理那未完成的书稿。
意图在花树底下寻找灯光的地方,却因脚下失足,恼怒于小史的搀扶。

注释

  • 碧落堂:指的是一个地方名,象征清幽的环境。
  • 哀角:悲伤的乐器声,常用以表达哀伤。
  • 烟霭:指雾霭,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荷山:指的是种有荷花的山,象征着宁静与美丽。
  • 道院:指道教的院落,象征清静的修行之地。
  • 小史:可能指小书童或助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是诗、文、词、赋皆擅长的全才,尤其以诗歌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富有生活气息,常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尤其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难与民生困苦之时。诗人通过个人的景观描写,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事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考。诗人在碧落堂的傍晚,面临着夕阳的沉落,既感受到日暮的惆怅,也引发了对生活的深思。哀角声的传入,似乎在提醒他世间的苦难和悲伤;而充满烟雾的城市,则象征着人们在困境中挣扎的无奈。诗人通过“坐看荷山沉半脊”,表达了对自然的沉醉和对往事的怀念,显现出一种“归隐”的渴望。最后一句“失脚偏嗔小史扶”,则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幽默,既有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也有对周围人的温暖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碧落堂中夕眺余:在碧落堂中,夕阳西下,我静静地眺望远方。
  2. 一声哀角裂晴虚:听到一声哀伤的角声划破了晴朗的天空。
  3. 满城烟霭忽然合:满城的烟雾瞬间聚集,形成一片朦胧的景象。
  4. 隔水人家恰似无:隔着水面,远处的人家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
  5. 坐看荷山沉半脊:我坐着看荷山的影子渐渐沉入水中。
  6. 急归道院了残书:心中急切想回到道院,整理那未完成的书稿。
  7. 意行花底寻灯处:我本想在花树底下寻找灯光的地方。
  8. 失脚偏嗔小史扶:却在失足时,恼怒于小史的搀扶。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哀角”比喻生活中的悲伤。
  • 拟人:将城市的烟雾描述得像有生命一样,给人一种朦胧之感。
  • 对仗:如“急归道院了残书”和“意行花底寻灯处”,形成整齐的句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下的思索与追求。

意象分析

  • 碧落堂:象征宁静与雅致,代表诗人的内心世界。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荷山:代表自然的美好与诗人的归属感。
  • 哀角:象征人间苦难与悲伤的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哀角”指的是什么? A. 喜庆的乐器
    B. 悲伤的乐器
    C. 传统乐器
    D. 舞蹈音乐

  2. 诗人坐看荷山沉半脊,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失落与怀念
    C. 忘却烦恼
    D. 渴望冒险

  3. “失脚偏嗔小史扶”中“小史”指的是什么? A. 小孩子
    B. 小书童或助手
    C. 小动物
    D. 小商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这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自然景象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前者更强调对生活的无奈,而后者则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杨万里研究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