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三日南雄解舟二首》

时间: 2024-12-29 19:15:08

水没蒲牙尚有梢,风吹屋角半无茅。

急滩未到先闻浪,枯树遥看只见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没蒲牙尚有梢,风吹屋角半无茅。
急滩未到先闻浪,枯树遥看只见巢。

白话文翻译:

水没了蒲草的根部,依然有些枝条露出水面;
风吹动屋角,几乎没有茅草的影子。
在急流的滩头尚未靠近,就已经听到波浪的声音;
远处的枯树,只能看见树上有鸟巢。

注释:

  • 蒲牙:蒲草的根部,蒲草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 :茅草,常用于搭建房屋的材料。
  • 急滩:水流急的河滩。
  • :波浪的声音。
  • :鸟巢,通常指鸟类用来栖息和孵化卵的地方。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描绘的自然景象和隐含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与感悟。杨万里常常在作品中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的关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南康人。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三大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和劳动场景,语言生动,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杨万里以诗寄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此时,南雄地区因水患而生,诗人在此情境中写下了对水域景象的观察。

诗歌鉴赏:

《二月二十三日南雄解舟二首》通过细腻的观察与生动的描写,将水域的自然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首句“水没蒲牙尚有梢”,展现了水位上涨的情景,暗示着自然的变化与环境的影响。接着描写因风吹动而露出的屋角,显示出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第三句“急滩未到先闻浪”则通过听觉体验,增强了诗歌的动感,预示着即将面临的危险与挑战。最后一句“枯树遥看只见巢”,在枯树的背景下,鸟巢的存在给人一种生命的延续感,虽然外在环境艰难,却依然有生机的象征。

整首诗通过环境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的沉思。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生活的思考,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邃的哲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水没蒲牙尚有梢:描绘水位上涨,蒲草的根部被水淹没,只有枝条露出水面,生动呈现出水灾的情景。
    2. 风吹屋角半无茅:风吹动的场面,显示出屋舍的破败与无助,茅草的缺乏象征着人们生活的艰难。
    3. 急滩未到先闻浪:通过声音的描写,表现出急流的危险,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不安。
    4. 枯树遥看只见巢:远处的枯树与鸟巢形成对比,暗示着在困境中仍有生命的希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水位上涨比喻生活的困境。
    • 拟人:风的吹动使得自然景象更具生动性。
    • 对仗:句式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困境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自然的敬畏感,也蕴含着对生活艰辛的感悟。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变化与流动,代表自然力量的不可控。
  • 蒲草:象征生命的脆弱与适应能力。
  • :象征着外界环境的影响。
  • 急滩:象征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 枯树与鸟巢:象征着在困境中生命的韧性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水没蒲牙”指的是什么现象? A. 水位上涨
    B. 水位下降
    C. 云雾缭绕
    D. 风和日丽

  2. 诗中提到的“急滩”是指什么? A. 平静的湖面
    B. 水流急的河滩
    C. 河流的源头
    D. 风平浪静的海面

  3. 诗中“枯树遥看只见巢”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无奈
    B. 对生命的希望
    C. 对生活的悲观
    D. 对过往的怀念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鹿柴》中,也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山水的宁静与和谐;而杨万里的诗则更多地关注自然的变化与人们在其中的生存状态,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王维的诗更倾向于静谧之美,而杨万里的诗则展现了动态的自然与生活的挑战。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